3個關鍵結構 預測教師職業選擇

在教育範疇,期望值理論則可以用作分析教師的離職動機;Watt和Richardson(2007)依此認為,FIT-選擇動機框架則可以預測教師職業選擇。

上文(〈善用價值觀框架 了解教師工作需要〉)提到教師的離職意向,與個人及環境因素影響到其幸福感多寡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認為自己有多適應工作環境,也過濾了個人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看個人與組織的契合度才能最有力預測他們的離職意向。

怎樣分析教師的職業選擇意向?

筆者在上文提到學者普遍以Schwartz(1992)的價值觀循環模型(Circumplex Model)作為框架來理解人的價值觀;Cable和Edwards(2004)進一步將之擴展到工作價值上。

在教育範疇,期望值理論(Expectancy Theory)則可以用作分析教師的離職動機。期望值理論表明,對於一項目標價值觀和有多大成功的期望,是影響個人選擇和表現的兩個關鍵因素(Eccles & Wigfield, 2002),後者可以預測他們的動力,前者則影響重視程度(Bong, 2001)。

Watt和Richardson(2007)依此認為,FIT-選擇動機框架(FIT-Choice,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ing Choice)可以預測教師職業選擇(留任、轉職或離任)的相關因素。此框架提出了3個關鍵高階結構來預測:

(1)期望/能力信念:涉及教師自我感知有多少教學能力;

(2)知覺任務難度:包括任務需求(如作為教育專業人員,一般需要進行高質量的教學)和任務回報(如社會地位、士氣以及薪資)

(3)主觀任務價值(Watt, 2004):包括個人內在的職業價值(對教學的熱誠)和兩類效用價值(社會效用、個人效用,Watt & Richardson, 2008)。後者表明教師可以出於個人原因如提高生活素質,和/或出於社會原因如幫助學生和貢獻社會,作出不同的選擇。他們還認為,教師的選擇受到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學工作影響,如是否有助於實現個人目標。現時,較多研究關注於了解教師,對某項事情感受到社會效用和個人效用價值重要性,如何影響隨後的專業相關決策。

教師應多了解 自己價值觀取向

筆者認為教師應多了解自己的價值觀是價值觀循環模型所描述的哪一類,亦需了解自己在期望值理論中提到的,期望/能力信念、知覺任務難度及主觀任務價值程度有多大。

校長或學校管理層應先檢視學校的環境因素,怎樣促進價值觀循環模型中描述、較正面的價值觀,如自我超越及開放變革,而學校的工作、文化、學校氛圍、課堂氛圍、工作需求以及教師的人際關係,有沒有正面影響教師在期望/能力信念、知覺任務難度及主觀任務價值。其後,着手改善教師工作的滿足感,從而提升幸福感及減低離職意向。

另一方面,筆者重申,學校應在招聘教師時就需要初步了解,應徵教師的個人價值觀,避免聘請了不合適的教師。聘請時須估計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熱忱,期望可以覓得樂意在學校長期服務的有心人。筆者相信學校愈多對教育的有心人服務,學校愈可以幫助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朱啟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