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之困局

在經濟起飛的那些年,便利店同時代表着一種生活方式。然而,隨着電商的興起,衝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消費者更享受足不出戶的便利。便利店不再如印象中便利,難道只能走上無奈的結局?

內地消費模式轉變,市場對消費品需求隨經濟增長放緩出現「內捲化」。全球最大房地產市場崩潰,內地三億戶城市家庭中,超過三成擁有一套以上住房,樓價暴跌進一步突顯GDP及人口增長放緩帶來的危機,製造業萎縮以至供求失衡,進而導致價格戰,從太陽能板、新能源汽車、光伏玻璃到瓶裝水,均出現嚴重內捲。經濟學家已警告,中國正面臨自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長時間的通縮。

消費市道不振,連帶在中國擁有6300間門市的第一大外資便利店亦要無奈打退堂鼓。日本第三大便利商店連鎖企業羅森(LAWSON),剛剛於7月24日告別東京證券交易所,結束了24年的上市歷史。自1996年首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連鎖便利商店企業,至今已陪伴了中國消費者28年。退市不僅意味着一個品牌的消失,更有如一個時代的終結。

羅森在1975年取得日本的特許加盟許可,在日本開設了首家門店後,品牌在日本迅速發展。(Wikimedia Commons)
羅森在1975年取得日本的特許加盟許可,在日本開設了首家門店後,品牌在日本迅速發展。(Wikimedia Commons)

70年代日本便利店高速發展

日本便利商店的黃金時代,要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末即日本經濟高速起飛時期,人民生活節奏緊張,追求更快捷便利的消費模式,便利店亦隨之應運而生,在日本市場遍地開花,成為城市生活的重要標誌。繼羅森開立後,7-Eleven、全家等便利店巨頭亦紛紛有如平地一聲雷般崛起。

最早在1939年於美國成立的羅森,在1975年取得日本的特許加盟許可,在日本開設了首家門店,品牌在日本迅速發展,更於2000年成功地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和大阪證券交易所同步上市。羅森不只在日本國內擁有龐大的門市網絡,更把便利店文化帶到了海外尤其中國市場。1996年,羅森成為首家進軍中國市場的外資連鎖便利商店企業,並在上海開設首家門店。之後,7-Eleven、全家等品牌也相繼進入中國布局成長。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便利商店TOP100》顯示,羅森以6330家門市的規模排名第五,佔全球門市數量約30%。

在經濟起飛的那些年,便利店同時代表着一種生活方式。然而,隨着電商的興起,衝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消費者更享受足不出戶的便利,人口紅利消退,租金攀升、人力資源不足增加招聘難度,加上勞動成本上升,成為便利店普遍面對的現實問題。尋求轉型和創新,談何容易,加上各大品牌之間的競爭白熱化,價格戰、服務戰不斷,便利店利潤以致生存空間不斷受擠壓,便利店不再如印象中便利,難道只能走上無奈的結局?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