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在北京參加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其中一位講者指出軟件(Software)與數據件(Dataware)的區別。事實上,他提及的Dataware並非一個常用詞,更貼切的名稱應該是數據驅動軟件(Data-driven Software)。
首先傳統軟件是基於開發者編寫的靜態預定義邏輯,基本上演算法不會改變並直接輸出,除非通過新的代碼修改或更新。軟件內的數據需要有明確定義,操作通常由預設的輸入所控制,而不是動態數據模式驅動。在開發過程中,重點是收集需求、系統設計、編碼、測試和維護。數據管理可能是一個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特性。典型示例包括文書處理器、財務管理系統和庫存控制系統。傳統軟件的性能通常考慮用戶需求,平衡效率、速度、可靠性,也兼顧響應性和資源利用率。
另一方面,數據驅動軟件是基於數據訓練出來的模型及數據分析來操作,它依賴動態(甚至實時)數據輸入,不斷調整其行為或輸出。數據驅動軟件核心功能,取決於數據質量、數量和相關性,通常包括自適應學習、預測建模和實時數據處理等功能。
這種軟件開發過程強調數據完整性,數據源整合,且具備可擴展性以及高效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實施數據處理流程,一般還會應用機器學習演算法。例子有娛樂串流平台Netflix、阿里(09988)旗下淘寶使用的推薦系統、自動化金融交易系統和個性化營銷工具等。效果可以評估數據驅動的決策和預測的準確度、可靠性和時效性;系統能否隨着數據量和複雜性增加而擴展,也是關鍵指標。
相比之下,數據驅動軟件特色是能夠根據數據的變化作出調整,從過去互動學習加以改進,修改其輸出。但高度依賴數據的質量和數量,其性能直接與處理的數據相關。由於需要持續的數據驗證、更新及較複雜的數據生態,數據驅動軟件的開發和維護,比傳統軟件更為複雜。實際應用中,企業應按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軟件類型。例如,對於需要高度穩定性和可預測輸出的應用,傳統軟件可能更合適。對於需要從不斷變化的數據中提取洞察,並做出快速響應的場景,數據驅動軟件將提供更大優勢。
同時,愈來愈多企業發現把兩者結合使用,可發揮各自優勢,提高整體系統靈活性和效能。舉例,一個庫存管理系統可以集成數據驅動的需求預測模型,更有效地管理庫存和優化採購計劃。這種組合方式不僅能提升傳統系統的功能,還使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和迎合客戶需求。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