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文化的載體,而物質載體與非物質載體,皆可發揮文化的精神與內涵,前者例子有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址、名人故居等,而後者可以說是將文化融入知識、制度、態度與價值觀等,我們以參觀、到訪、生活等形式達到接觸這兩種文化載體。
博物館被譽為人類文明的寶庫,是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服務社會機構。亦有人認為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形象代表。綜合學者的意見,博物館的功能應具備典藏、研究、保護、展覽、教育、娛樂、推廣等功能。在眾多功能中,丁新豹教授更建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為人文灣區建立一個共通平台,宣揚及介紹中華文化。
人文灣區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社會文明發展的載體。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公立博物館超過300家。此等博物館類型可歸納為5大類:
- 藝術博物館
- 科學博物館
- 人類學博物館
- 歷史博物館
- 混合型有特殊主題的博物館
粵港澳大灣區博物館聯盟正式宣告於2023年11月24日在廣州成立,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單位發起,聯盟成員包括: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東美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澳門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深圳博物館、深圳市南山博物館、珠海博物館、佛山市博物館、佛山市祖廟博物館、惠州市博物館、東莞市博物館、鴉片戰爭博物館、中山市博物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江門市博物館、肇慶市博物館等24家博物館,參觀者可以在多個館中,認識到國家的文化和以前多災多難的前塵往事,榮辱與共之情從而萌生。
香港內地交流情況
香港政策研究所於2018年11至12月,以問卷調查訪問了香港255間學校的老師,並參閱了大量的文獻及內地交流計劃書與通告,研究得出眾多內地交流計劃中,「同根同心」計劃最具代表性。是次《主要的學生內地文流計劃研究:推行十年後的檢討與改善》的研究重點,將分析過去10年教育局在內地交流計劃內的角色、其成就,以及正面對的挑戰等,現節錄如下:
- 成就
- 政策積極投入,參與人數提升
- 重大社會事件後之應對
- 異中求同,從文化角度切入,鞏固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根
- 主題式回應中國發展
- 成功提升學生個人能力、擴大其中國視野
- 挑戰
- 規劃層面:須理順兩地政府政策期望
- 規劃層面:恆常性內地文流計劃內容與時並進、尋求不同切入點
- 執行層面:制度上需要引入熱心教師及夥伴
- 執行層面:同學之間的分享、延伸內地交流在本地學校的影響力
- 檢討層面:制定完善檢討系統、廣納參與者回饋資訊
- 建議
- 規劃階段:透過微調政策引入更多動力、從而提高及建立準確的內地交流系統
- 執行時間:增強交流多樣性、鞏固交流行程內容的品質
- 檢討階段:制定完善及定期的回饋系統、延伸交流效益
因為上述的研究結果是根據2018至2019年的資料,所以與香港現況有微微的不同。當香港學生遊歷大灣區9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大灣區博物館聯盟的24間博物館,學生由小四至中六這9年的博物館教育遊課程,無論在價值觀、對國家的認識及人生觀都會有莫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