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00:07:2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領略齊魯文化獨特魅力

香港文物探知館即日起至10月6日展出的「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透過60套珍貴的山東文物,包括12套一級文物,讓公眾瞭解獨特且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此次文物係首次在香港展出,不容錯過。

山東位處黃河下游,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擅河海之富、居山林之饒、有鹽鐵之利,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遠古先民在探索與創新中,書寫海岱文化(即渤海、黃海、泰山(岱)、淮河下游(故道)地區的古代文化系統)與齊魯文明。

山東史前時期,從大汶口文化(約6000至4400年前)到龍山文化(約4400至3800年前),玉器和陶器經歷漫長發展歷程,漸漸上升為權力和等級的象徵;到夏商周三代再演變成銅禮器,成為國家政治權力的象徵。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分封諸侯,周公封於山東魯國,位列諸侯國之首,山東從而保存並傳承了周文化;姜子牙封於山東齊國,利用沿海魚鹽之利大力發展經濟,成為東方大國。山東考古出土的器物,反映齊魯文明深厚的禮樂元素,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徵。

目前正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的「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透過60套(共201件)珍貴的山東文物,包括12套(共24件)一級文物,讓公眾了解獨特且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

此次在香港展覽的文物,全部係首次在香港展出。玉石、陶器、青銅器等不同種類的文物,造型獨特,工藝水準高超,是齊魯文化極具代表的文物。策展團隊同時精選香港重要的考古出土文物,包括:牙璋、石鉞、彩陶盤、白陶盤、石串飾等,與山東文物同場展出,讓齊魯文化與嶺南文化對話,透過兩個不同地域文化的相近之處,從多角度展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和「同根同源」的特徵。

「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中,山東文物與香港出土文物同場展出,透過齊魯與嶺南兩個不同地域文化的對比,多個角度展示中華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質。
「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中,山東文物與香港出土文物同場展出,透過齊魯與嶺南兩個不同地域文化的對比,多個角度展示中華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質。

以牙璋為例,它是史前時期的禮器,用作祭天拜日、祭祀山岳,至夏代發展成為象徵王權的祭器。中國發現最早的牙璋距今約4000年,在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牙璋的使用隨後延伸至其他地域;夏商之際,牙璋分布遠達長江、珠江和越南北部等地,其流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顯示不同地域文化的接觸與交流。1990年在南丫島大灣出土的牙璋,是香港極為珍貴的文物,是現時香港出土的唯一一件牙璋,它的形制和外觀與山東出土的牙璋類近,說明香港早在青銅器時代與其他地域文化已有交流。

山東與香港出土的牙璋在展覽中同場對比展出。圖右牙璋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於山東沂南羅圈峪出土(沂南縣博物館藏);圖左牙璋則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屬青銅器時期器物,極為珍貴(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山東與香港出土的牙璋在展覽中同場對比展出。圖右牙璋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於山東沂南羅圈峪出土(沂南縣博物館藏);圖左牙璋則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屬青銅器時期器物,極為珍貴(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在南丫島大灣遺址與牙璋一同完整出土的,還有一套18件的石串飾,屬於青銅器時代文物。山東地區,春秋中晚期的水晶和瑪瑙飾品極具特色,不僅數量較多,管鑽、打孔及拋光等工藝水準也很高超。水晶瑪瑙串飾由大、小水晶環、紫色水晶、瑪瑙珠組成。

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出土的水晶瑪瑙串飾(左)與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的石串飾(右),管鑽、打孔及拋光工藝都非常類近。
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出土的水晶瑪瑙串飾(左)與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的石串飾(右),管鑽、打孔及拋光工藝都非常類近。

展覽的另一重點展品是「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專用於祭祀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屬於距今約4,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這高柄杯表面烏黑光亮,器皿外壁薄如蛋殼,被譽為「黑如漆,薄如紙,明如鏡,硬如瓷」,是中國史前製陶技藝的巔峰之作;它具階級理念和禮制內涵,是貴族進行祭祀、宴饗等重大禮儀活動時使用的禮器。由於年代久遠,存世完整的蛋殼黑陶高柄杯極為罕見,這件星級展品實在不容錯過。

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於1977年在山東臨沂大范莊遺址出土,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000年)的器物。高柄杯十分完整,極為罕有。(山東博物館藏)
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於1977年在山東臨沂大范莊遺址出土,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000年)的器物。高柄杯十分完整,極為罕有。(山東博物館藏)

彩陶是祭祀活動的盛器,其圖案包含先民對大自然崇拜的寓意。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具5,000多年歷史的雲雷紋彩陶釜,腹部繪有六個白彩圓形,而每個圓形內繪上八個方心雲雷紋,成為團花狀圖案,再以白色彩線勾連各組團花,構成一幅色彩豔麗、構思獨特的畫面。

香港也有類似的彩陶器,1970年在舂坎灣出土的波浪紋鏤孔彩陶盤,距今約6,000年歷史,表面有深紅色彩繪波浪紋,圈足有鏤孔和刻劃波浪紋,是香港出土彩陶盤中最為完整的一件。

圖右為雲雷紋彩陶釜(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左下為波浪紋鏤孔彩陶盤(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彩陶色彩豔麗、紋樣豐富、線條工細。
圖右為雲雷紋彩陶釜(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左下為波浪紋鏤孔彩陶盤(古物古蹟辦事處藏)。彩陶色彩豔麗、紋樣豐富、線條工細。

山東新石器時代的白陶器較彩陶更為珍貴。白陶的原料是高嶺土,成品外表和胎質呈白或淡黃色,其製作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它典雅的型態被貴族相中,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香港也有出土白陶器物,2017年在長洲東灣出土的白陶鏤孔圈足盤,與山東白陶器物時期相若,它形制相對簡單,圈足飾有圓形和三角形鏤孔,估計用來盛載美食,祭祀神靈。

山東的白陶三足盉(上)是酒水類盛器(山東博物館藏);白陶鏤孔圈足盤(下)於長洲東灣出土,估計用來盛載美食,祭祀神靈(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山東的白陶三足盉(上)是酒水類盛器(山東博物館藏);白陶鏤孔圈足盤(下)於長洲東灣出土,估計用來盛載美食,祭祀神靈(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另一極為珍貴的展品是「亞醜鉞」,它是目前全國發現的40多件商代銅鉞中,製作最精美的一件,早前獲內地民眾一致選為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鉞」是商代重要禮器和王權的象徵,現代人看「亞醜鉞」,會覺得它可愛和漂亮。

事實上「鉞」是由「斧」演變而來,用作兵器和武器;「亞醜鉞」鑄的是人面獸相紋,造型誇張,怒目張口,眉、目、鼻突起,嘴角上翹,似笑非笑,還露出兩排牙齒,以營造威懾感,這是商代青銅器的裝飾風格。這個從山東青州蘇埠屯一號大墓出土的青銅鉞,上面有銘文「亞醜」兩個字,亞醜鉞的主人可能是僅次於商王方伯一類的重要人物。

亞醜鉞在1965年於山東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因鉞面銘正反「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山東博物館藏)
亞醜鉞在1965年於山東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因鉞面銘正反「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山東博物館藏)

亞醜鉞上鐫刻的銘文「亞醜」二字。
亞醜鉞上鐫刻的銘文「亞醜」二字。

「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還有多套珍貴文物展出,展期至10月6日,於尖沙咀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