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0代末的DD到90年代的LKF,「今晚落老蘭」絕對是我這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對蘭桂坊歷史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晚九朝五的老蘭是市場產物,不是政府打造出來的甚麼中環夜繽紛。一場疫情,似乎改變了不少香港人的生活習慣。金融遺址可能言之過早,夜浦遺址卻未必毫無道理。但原來,當大家以為港人不再喜愛夜浦,「M+夜不同」已搞得有聲有色。
「共遊共玩」這個名字可能不太吸引,這個「M+夜不同」的6月主題:「電子遊戲從昔日的高科技玩意,歷經不斷演變,如今成為主流娛樂,更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日常。以前大家多在遊戲機中心俗稱(「機舖」)圍在一起打街機,街機遊戲更成為不同創意媒介如視覺藝術、音樂及舞蹈的靈感,但隨着遊戲科技急速發展和網絡遊戲的興起,街機遊戲舖已經買少見少。在6月的「M+夜不同」,讓我們帶你即場重溫經典到試玩獨立電子遊戲,並從音樂、服裝和設計等元素發掘電玩的深遠影響。」
還有之前「百變港風」、「黑白的士高」、「穿梭香港街頭」等主題,每月一次的藝文派對每次吸引到數以千計人流,我認為是實驗「今晚落老M」的一個好開始。「老M」不同「老麥」,亦不同「老蘭」。M for Museum,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在實驗着我印象中全球首個博物館夜浦藝文派對,是值得嘉許的。
曾經在大學教過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一課,亦寫過《經濟學說藝術投資》一書,我知道經營文化博物館是從來不易的。從來,博物館的收藏都很值錢,但博物館的經營卻都很貧困。入場費不能定得太高,否則有違文化承傳的使命。於是,入場費一般只佔博物館總收入一個極低的個位數字百分比。
錢從何來是一個問題,收錢同時實現文化承傳的使命是個挑戰性更大的問題。說過了,要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們要創造我們獨有的文化藝術面目,不能只單靠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高成交金額。衷心希望,夜夜不同的「今晚落老M」,能夠可持續地為香港創造我們獨有的文化藝術面目。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