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嵐躭(dai22 tou13 lɐm11 dɐm55)
筆者少時聽見長輩形容孕婦「大肚lɐm11 dɐm55」(「lɐm11」音同「林」,「dɐm55」音同「抌」的陰平[第一聲]),一直以為所謂「lɐm11 dɐm55」是形容「肚子大」的專用語,換言之,是一個形容詞。可是後來讀過一種元雜劇之後,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元 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雜劇》第一折︰「肚嵐躭喫得惹來胖。」「嵐躭」二字粵音本讀「lam11 dam55」(音同「藍擔」),但實在又可讀「lɐm11 dɐm55」,「a」有時會轉「ɐ」,這一點筆者說過很多次了,茲不贅述。既然元雜劇中有「肚嵐躭 」,可見粵人形容孕婦身形之「大肚lɐm11 dɐm55」實有所本。值得注意的是,「肚嵐躭」居然可以是「喫得胖」的,那麼「嵐躭」就不可能是「形容詞」,而只可能是名詞,其義當是「隆起或微微隆起的肚子」。在「肚嵐躭」前面加一「大」字,就是「大肚嵐躭」,其義只是「大肚腩」、「大肚躭」(音「dɐm55」),也就是「大肚子」而已。
還可以進一步研究的是,「肚嵐躭」省去「嵐」,就是「肚躭」,就是粵語義為「(隆起或微微隆起的)肚子」的「tou13 dɐm55」一詞的本字(「肚躭」一詞,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已收錄)。之所以用「躭」形容「微微隆起的肚子」,大概是因為「躭」有「墜」義吧(「躭」的正字為「耽」,而據《說文》,「耽」的本義為「耳大垂」,可見「肚」之「躭 」自然是「耳」之「耽」的引伸)。「肚嵐躭」省去「躭」就是「肚嵐」,當中的「嵐」應當即是「腩」。雖然「嵐」、「腩」聲母不同,聲調亦異(前者粵音陽平[第四聲]「lam11」,後者粵音陽上[第五聲]「nam13」),但是筆者相信,在此劇中他們應該是同一字,理由如下。
先說聲母方面。「嵐」,《廣韻》平聲‧覃韻‧盧含切;「腩」,《廣韻》上聲‧感韻‧奴感切。可見「嵐」屬「來母」(l-),而「腩」屬「泥母」(n-)。二字聲母上有「泥」(n-)、「來」(l-)之別。不過,「n-」、「l-」不分的現象是自古就在某些方言中存在的。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卷三經云︰「又南過上郡 高奴縣東」,注云︰「故言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然,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 洧水也。……民俗語訛,謂之高樓城也。」「高奴」語訛為「高樓」,就是把「泥母」的「奴」讀成「來母」的「樓」;這就是「n-」、「l-」不分了。時至今日,神州大地也有些方言區是「n-」、「l-」不分的。南京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香港人當中也是多數不分「n-」、「l-」的(「肚腩」一詞,大部分香港人就說成「肚lam13」)。可以想見,大概元時同樣有部分方言區有「n-」、「l-」不分的現象,所以王伯成的《李太白貶夜郎雜劇》拿讀「l-」的「嵐」取代讀「n-」的「腩」(「山嵐瘴氣」的「嵐」與「肚子」不可能扯上關係,義為「煑肉」[見《廣韻》]的「腩」卻可以說與「肚子」有關)。
再說聲調方面。「腩」是上聲字,「嵐」是平聲字,大家可能會問上聲會轉讀平聲嗎?我們不妨看看廈門話。閩語廈門話原讀上聲的「腩」也有變調為平聲的時候。《閩南方言大詞典》「腩肚」條︰「<廈>lam3-1 tɔ3肚子肉肥而挺。」「腩肚肉」條︰「<廈>lam3-1 tɔ3 bah7猪胸腹的肥而鬆的肉。」既然廈門話「腩肚」與「腩肚肉」中的「腩」不但聲母由「n -」變「l-」,而且聲調上要由本來的第三聲(即「上聲」)變調為第一聲(即[陰]平聲),那麼我們大概可以想像,若元朝時本來就有「腩躭」一詞,而「腩躭」的「腩」在當時某種方言中也有類似今日廈門話的「腩」那樣的變調──上聲變為平聲,並且同樣是由「n -」變讀「l-」的話,那麼此時的「腩」就變得與「嵐」同音了。由此可見,我們說「肚嵐躭」的「嵐」是「腩」字在元朝的王伯成口中「泥」、「來」不分,再加以變調的一個反映,這不可以算是「無根之談」吧!
總之,《李太白貶夜郎雜劇》中的「肚嵐躭」的「嵐躭」就是粵語「大肚lɐm11dɐm55」中的「lɐm11 dɐm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