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失去大多數 可能反而是好事

印度選舉結果有點出人意表,選舉期間,Modi多次預測執政聯盟「全國民主聯盟」(NDA)可拿下400席,即超過三分之二的超級大多數,到時甚至可修憲,把印度變成一個印度教國家主義國家。

風塵僕僕,上周去完台灣,今周又來了印度孟買,出席一個投資峰會。5年來首次來印度,時機很好,剛剛過了國會大選,Modi(莫迪)總理第三度連任,但BJP(人民黨)失去絕對大多數議席,需要跟一些細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很多人對今次選舉結果有不同的解讀。

落機後的第一個印象是機場建築和設施,都已接近國際標準,最大改變是道路基建投資真的明顯多了很多,Sealink和Coastal Road隧道等,大大縮短由機場到孟買市中心的時間。孟買亦正在興建極為需要的第二個機場,抵達之時,我的客機排第17降落!翌日有視頻顯示兩架飛機,一上一落,恐怖地極為接近,結果一些飛行交通指揮員,已被開除。孟買亦正在興建地鐵,約兩年後開始啟用。

「全國民主聯盟」一旦執政,對伊斯蘭教徒和lower caste的人民非常不利。(Shutterstock)
「全國民主聯盟」一旦執政,對伊斯蘭教徒和lower caste的人民非常不利。(Shutterstock)

道路基建投資明顯增多

印度選舉結果有點出人意表。選舉期間,Modi多次預測執政聯盟「全國民主聯盟」(NDA)可拿下400席,即超過三分之二的超級大多數,到時甚至可修憲,把印度變成一個印度教國家主義國家,對伊斯蘭教徒和lower caste的人民非常不利。Modi雖然如此有信心,但很多人卻認為經歷了過去5年的Demonetization、GST和COVID衝擊,anti-incumbency(反連任)情緒開始上漲,加上BJP出現內訌,要保持原來的300席都有難度,大多數人都估BJP將贏得270至290席之間。但BJP的結果遠遜預期,只拿下240席,連半數也不過。

失利主要原因似乎有三個:第一就是caste politics(種姓制度),低下層人民不滿對待他們的政策;第二是所謂rural distress(鄉村困境),即農村落後地區人民,並未享受到印度高速發展的成果;第三就是年輕人失業率高企於20%以上,尤其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更高達43%。情况與中國有些類似,但其實問題更嚴重,因為印度人口年輕,超過40%人民低過25歲。明顯這三個原因都是相關的,就是雖然印度已成為全球第五經濟大國,GDP超過3.5萬億美元,每年增速高達7%至8%,人均收入已到了2500美元的重要臨界點,消費必大幅上升,但貧富不均情况仍然嚴重,大量年輕人仍找不到工作。

印度對俄羅斯表現得不離不棄,亦成為俄羅斯石油貿易的最大贏家。(Shutterstock)
印度對俄羅斯表現得不離不棄,亦成為俄羅斯石油貿易的最大贏家。(Shutterstock)

市場曾經出現短暫震盪反應,選舉結果宣布後一天,股市曾一度大跌近9%,但不到幾日,Nifty指數就反彈,再創歷史新高。明顯投資者,尤其本地投資者,很多都是年輕新手,他們對Modi領導仍有莫大信心,因此過去一年多,升得最多的除了高增長的中小股,就連效率相對低的PSUs(國企),平均都被炒高50%以上。

過去半年,其實外資FII反而相對保守,只是5月已見淨流出30億美元。外國傳媒其實不太喜歡Modi,認為他執政10年,民主倒退,媒體和法庭都受到政府干預,變得有獨裁(autocracy)傾向,甚至有走向印度教神權政治(theocracy)的可能。另外,西方當然希望印度全情投入他們陣營,一齊對付中國和俄羅斯。對付中國方面不幸有點成效,本來Modi第一屆任期內,曾努力改善中印關係,與中國領導人多次互訪見面,但後來出現邊境衝突,兩國關係就開始惡化,印度甚至加入了QUAD。俄羅斯方面,雖然西方施壓,但印度對俄羅斯表現得不離不棄,亦成為俄羅斯石油貿易的最大贏家。印度武器大量倚賴俄羅斯,加上立國之初,蘇聯曾在聯合國投票,甚至在軍事上,多次拔刀相助,抵抗美國和西方欺凌。但今次選舉結果,就被西方傳媒吹捧為一次民主的勝利,所以我認為外資有機會在下半年重新投資印度。印度股市當然比中國貴很多,P/E(市盈率)約22倍,與美國相若,但盈利增長高達15%,ROE(股東權益回報率)亦接近15%。

製造業相對弱 只佔全球產能2%

昨早參加了一個CIO研討會,主持問我印度與中國發展模式如何比較?我認為印度已明顯從中國發展經驗取經,過去5年開始認真發展基建和投資,現在基建已佔GDP 9%以上,加上其他投資,總額約佔GDP 32%,已不錯,但跟中國的40%以上仍有點距離,而印度消費佔比高近60%,就稍嫌太高。中國已到較高發展水平,人均收入約12000美元,反而應鼓勵消費,減少投資。

基建當然是好事,但下一階段更重要的就是製造業,印度只佔全球產能約2%,中國則高佔33%。四小龍加中國的發展經驗,都是城市化,把農民轉到工廠工作,是最有效的製造就業和脫貧的不二方法。有點奇怪地,印度在製衣業完全沒有競爭力,反而輸給孟加拉,原因包括勞工、土地法障礙和昂貴電力。反而在電子組裝和汽車零件等,印度逐漸冒起,部分因為西方正尋找所謂「中國+1」供應鏈。

積極發展電動車 可與Tesla中國車企合作

我的建議是印度應該加速發展製造業,不止低端,連高端的電動車也應招商到來。即使本地市場仍很細小,印度可與Tesla(特斯拉)(美:TSLA)和尤其中國電動車(EV)廠商合作(對改善中印關係亦有幫助),致力發展更廉宜EV,低至5000美元一台都有可能。可以先打出口市場,面對的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肯定比中國小。雖然有西方人已警告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把印度培植起來,反而日後養虎為患。

孟買今周已到Monsoon雨季,溫度約30℃,但數周前全國多個地方高達50℃以上,明顯受到氣候變化影響。(Shutterstock)
孟買今周已到Monsoon雨季,溫度約30℃,但數周前全國多個地方高達50℃以上,明顯受到氣候變化影響。(Shutterstock)

選舉完畢,大家最大疑團是Modi會否改變政策,傾向增加對提升生產力無甚幫助的社會福利,同時減慢CAPEX(資本投資)。7月的財政預算和下半年的幾個州份選舉,將露端倪。大部分人認為形象上Modi將有所改變,扮作更親民,今年央行給政府發了一個130億美元的特別息,應可用來撫慰窮人,但實質上,Modi應仍將盡力發展基建和製造業,是好事。

印度是否一片美好,長期投資回報繼續勝全球?可見將來有可能是這樣,但人口第一大國,當然亦面對極多問題。就業是首要,長期一點,印度最興旺的IT outsourcing,會否受AI影響,是一個值得觀察和考慮的問題。今周已到Monsoon雨季,孟買溫度約30℃,但數周前全國多個地方高達50℃以上,明顯受到氣候變化,再加厄爾尼諾(El Nino)現象影響,這也是一個極大挑戰!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譚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