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藝術作品應有盡有,雅俗共賞,處處充滿正能量。有幸引領在藝術餐桌前,享受這色香味俱全的盛宴。但畢竟年紀大了,須細細嚼,慢慢嚥,再則拙筆胸缺點墨,難以正常消化,不周全之處,敬請各行家包涵!慚愧常被人稱呼「益行老師」,其實三人行必有我師,雖然先師早遠逝,當前眾多從藝者,便是現今的吾師。
那次原計劃去拜覽我偶像靳埭強伉儷的和唱之作,但被人拉去第二屆香港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因筆者和小女各有10幅作品在那裏參展,有友人在等候。心想先去了那裏,還來得及趕去會展,誰知力不從心,繞了一大圈,疲累不堪,放了靳叔的飛機!人生似矇眼相捉,道路曲折交叉,惆悵中偶見另一道風景。
江南況味之作
本人拙作對面是新水墨藝術家李植強的大作,被他的《小溪》吸引了過去。170cm x 120cm的空間虛實相映,喚我再次回到童年的體驗。兒時很喜歡在滄浪亭門前的小溪邊玩,岸邊拾起一小片薄的碎石,順着平靜的水面,橫向飛撙過去,家鄉稱此為「削水片」。有些小伙伴很靈巧,輕輕一揮,水上可揚出好多圈,漪漣接連向前盪漾。而我抛好多次,最多才兩、三個圈,像畫中那般,靜謐中水的叮咚,恍聞一串銀鈴般的笑聲……真是此地無聲勝有聲。
他不是江南人,卻寫出蘇州園林的情趣。
至於《時代印記》140cm x 140cm正方的尺幅裏,描寫出中式庭院的一隅,假山石後廊屋朦朧。其意象的處理手法,令親歷者內心不禁觸景生情,想起蘇州小巷的拆毁。消失的往事一去不返,畫面古老的房舍若隱若現,仿似在夢幻中重現。這印記親近得難以捉摸,並不被時間的距離而隔閡。
任何事在破和立中開創新貌,樂觀面對破立中相契的文化聯繫。前景中清晰的石與模糊的背景,啟示出時代印記的全景思維!
繼續欣賞他的《石》(160cm x 100cm):從形式到内容,李氏繪出了太湖石的前世今生,湖底的水在碰撞湧動,液體穿流不息,潮流在沖擦中逗樂,不甘寂寞中廻旋……經浪激波滌歲月磨鍊,石體孔穴生成深淺渦漩。大小不一的太湖石,造園者和文人似獲珍寳,花園點綴,供石賞玩,書、詩、畫中的頌讚久達千年。
忽然想起白居易的詩:「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巖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李氏淡淡的水墨筆觸,寫出靈動的水與石,洋溢着古今詩意。筆者在他數幅作品前,領悟他沒有聲之音,沒有文之情,富有現代感的章法和審美效果。
另一幅《初春》(170cm x 120cm)着力表現了畫面的明暗層次,巧妙地在深的墨色間,石青和嫩綠的點苔,春的氣息在薄寒中悄然萌發,恰似宋詩句:「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敏感的植物感知,以綻開的新芽,探頭迎接陽光、和風、雨露,生命的渴望是如此地單純,筆者沉醉在初春的氛圍,似乎聆聽萬物抽枝之聲。
以上是李植強江南況味之作,下列兩幅是李植強繪寫香港的自然景觀。
香港的自然景觀
《世紀的約定》(170cm x 100cm)的題材是香港「新界十景」之一的望夫石,當中有一段在沙田淒美的故事。當我每次坐車返工,望向山頭的望夫石,總會浮現這則故事:相傳少婦夫君遠征,赴北方守衞邊疆,久無音訊。她揹着嬰兒,佇立山頭遠眺不回,堅貞不渝盼君返,日曬夜露、風吹雨打竟化肉體為岩石。唐人劉禹錫《望夫山》詩曰:「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是當時初望時。」看來自古至今,女性更堅貞!
李植強將望夫石刻劃得淋漓盡致,他把主體的望夫石,安置在畫面的下端,上半幅是浩瀚無垠的藍色星空,倍增千古恆久漫長的世紀,悠悠苦守的愛情傷感,塑造出望穿秋水化磐石,不可估量的深度和厚度!
另一幅《今夜星光燦爛》(160cm x 199cm)從構圖到立意,寂靜安然,打破了常規畫家們對獅子山描繪。點點閃爍的星空下,是匐伏昂首的獅子山,顯示貼地氣的獅子山精神!高遠曠達,磊落颯爽,獨特而概括的演繹技巧!黑夜中透着奇妙的湛藍,真與美為一體的傑作,擺脱了面面俱到的煩瑣!展現着藝術創作的奥秘,具象的象外之象,神韻包羅渾含。李氏的形式非常新穎,同樣突顯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耳濡目染 奠定審美觀
祖籍潮汕的李植強是香港美術家協會會員、星河畫藝會會員、粵港澳大灣區水墨概念協會會員。1962年出生於藝術家庭,父親是位版畫家,耳濡目染下奠定了簡約的審美觀。他於1981年畢業於工藝美術學校,1983年獨自移居香港,闖入融匯中西的新天地。
1985年他接受亞洲電視台邀請,掌管電視台美術組,1988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從事電影、電視、酒店、商場及商業機構相關的美術設計及製作。與此同時,他亦積極參與多項藝術展覽及比賽,作品先後入選全國美展、香港藝術雙年展等。2023年獲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山水風景或具象公開組金獎、最佳水墨藝術作品,並獲邀至紐約進行藝術交流。
筆者略述李植強數幅作品,僅是投影於心的主觀情趣,他尚有不少深思熟慮的創作,恕不詳述。其採用的媒材,通常是混合布本。當今水墨,不論是什麼材質,關乎藝術家的創意、取裁及技巧,李氏具有水墨脈絡纹理的皴法、石分三面的立體、章法主次的布局、墨色對比的和諧,能見於知所取,並且見於知所捨!區區淺見:更令觀者能感受藝術的溫度和情懷!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