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不能「教」只能感染

真正的教育不是在「教」書,而是以自身的真誠與教學能量來感染學生,讓每個學生深深感受到前線教師的教學魅力。

承接筆者上一篇文章〈價值觀真的可以「教」嗎?〉,我們可以理解到價值觀的隱藏性、主觀性、多變性及矛盾性的本質,以及追求真、善、美並存的堅持,構成了價值觀教育的最大難題。要掌握價值觀這些歧義的本質進行價值觀教育,我們還須要進一步對「價值觀」及「價值觀教育」背後的核心元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分析。

沒有哪個幼兒會不喜歡親近小動物,看到它們受傷也會感同身受。(Shutterstock)
沒有哪個幼兒會不喜歡親近小動物,看到它們受傷也會感同身受。(Shutterstock)

價值觀的正確核心

「價值觀」本來就是一個中性用詞,不管你想教學生「正面」或「正確」的價值觀,其實你已假設世間存在着相對應的「負面」或「不正確」的價值觀。雖然一些社會價值觀會隨時間而變化,但大部分具普世價值的價值觀是會在長時間人類不同種族與社會的演化中,獲得確認而信奉的。數千年來人類絕大部分不同的宗教與社會,即使經歷多少磨難與痛苦,仍沒有拋棄以「仁愛」作為最核心的價值觀。可以說,仁愛是眾多正面價值觀之首,而其根源就是出於「同情」。不論你是主張人性本善或本惡,絕大部分嬰孩由呱呱墮地開始,已從一個高度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個體,長時間感受到照顧者的慈愛。在這種溫情的環境薰陶下,開始懂得分辨你我,在無畏無懼、無偏見、無執着、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心態下,用最短時間認知世界及學習語言,並在這種赤子之心的純真胸懷下感知世界,親近他人與他物。幼兒學習就是本能,不會為利益而學習;同時也不會為討好而熱愛。沒有哪個幼兒會不喜歡年紀比自己小的孩子,沒有哪個幼兒會不喜歡親近小動物,看到它們受傷也會感同身受。絕大部分的幼兒都會自然而然發展出同理心,而這就是發展價值觀教育的原點。

再回看教育局2021年《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中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之後改為仁愛)、守法、同理心和勤勞,其後再加上:孝親和團結。幾乎沒有以上一個價值觀不需要學生打破個人的好惡,代入他人的處境,理解他人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形成這些價值觀。從孟子的四端而言,我認為如無「惻隱」之心,難言「羞惡」,不會懂「辭讓」,更難判「是非」,而這種惻隱之心是「人皆有之」的,尤其在仍未沾染成人世界種種險惡的兒童階段。根據孟子的說法,這種最基本的價值觀是跨越人倫(事父母、鄉黨朋友),關乎治國,甚至是超越種族與疆土國界(保四海)的普世價值。可見價值觀教育的真正核心就是讓學生明乎人之所以為人而非禽獸,超乎任何階級利益(何必曰利)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就是人類數千年以降進入文明世界,避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虛妄、混沌與殺戮的重要憑藉。正如學習的終極目的不應是升學和就業,而是自我實現的追求;人格教育也不應是教導學生順從外在權威,而是引導學生回到價值觀的原點,直接面對人內在有異於禽獸的本來面目。

具感染力的不只是有形的教材,更多是隱藏在校園背後,學校與老師的內在價值觀。(Shutterstock)
具感染力的不只是有形的教材,更多是隱藏在校園背後,學校與老師的內在價值觀。(Shutterstock)

重塑價值觀 應由組織有感染力的教材開始

如果同理心是人格教育的原點,價值觀教育的進路就應該如孟子所言:「擴而充之」,不是要從外強加,而是去薰陶。在學校實踐的層面言,《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提出:「學校可藉全方位學習活動及不同平台,包括課堂學習、個人實踐體驗、服務學習、訓輔安排、校園氛圍、家長教育等,以多元化模式推展,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和生活化的學習經歷,培育及體現正面價值觀和態度。」但可惜的是,多年來學科課時的不斷膨漲,加上升學壓力和考試導向的學習模式仍是香港學校教育的緊箍咒,學生在學校的主要學習經歷仍集中在學科課堂學習。無容置疑,實踐體驗及服務學習的佔時比率極低。更嚴峻的是,佔據絕大部分課時的中、英、數三個核心科目中的兩個語文科,為了應對局限以篇章為主的閱讀理解考試,大部分的課堂教學已不自覺地被壓縮為閱讀理解能力的培訓。再加上以語文能力導向為主的學科課程架構,所學文本的思想與情感內涵已變得很次要。就筆者協助學校檢視學科課程與教學時,價值觀融入課題的情況不是可有可無,就是按篇章能有相關課題才會隨機融入,有系統地融入學科的價值觀教育普遍受到極大牽制。

價值觀教育的起動點不是說之以理,而是動之以情。是讓學生超脫個人的經歷與局限,最起碼是以個人的感知經驗代入他人面對的處境,去感同身受。不管是社會上的真實故事,抑或跨越時空的歷史偉人與偏遠世界角落的小人物,甚至只是虛構的小說或繪本故事,都足以讓學生從一個個立體的生命,去體驗有血有肉的人格。筆者與同事近年支援學校中層教師推動跨課程學習及跨課程閱讀,在與前線老師的合力耕耘下,就發展不少頗有意義的學習主題,例如:本地及世界貧窮問題、社區歷史探討、為地球的未來過綠色生活等,整合不同科目的學習內容,引入更多長篇的文本,甚至以真人圖書館的形式邀請社區人士分享自己堅毅奮鬥的小故事。未來香港學校的課程應朝這個方向積極發展,每個年級都能跨越不同學科,發展多個這樣的學習單元,學生的學習與生命智慧就會不一樣。要重塑價值觀教育,就應由重新組織有感染力的教材開始。

很多時候,校內價值觀的最大落差,莫過於既要改革課程,又怕學生考試成績退步,處於兩難之中。(Shutterstock)
很多時候,校內價值觀的最大落差,莫過於既要改革課程,又怕學生考試成績退步,處於兩難之中。(Shutterstock)

當然,更具感染力的不只是有形的教材,而是隱藏在校園背後,雖是無形但學生真實感覺到的,學校與老師的內在價值觀。在我近幾年支援學校的經驗中,校內價值觀的最大落差,莫過於既要改革課程,又怕學生考試成績退步。很多時是老師想改革,但校長怕成績跌;有時是中層教師想帶領改變,前線老師卻成為阻力。這種價值信念與行動實踐的失調,往往是由於外在壓力造成的顧慮,學校還須衝破這些不必要的障礙。學校及老師如何看待學習落後的學生?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是考試結果?是操控管理還是賦權信任?是真心相信還是矯情說教?從教育政策的頒布、學校的落實,到前線教師的執行,以上這些無形的教育價值觀,不要小看學生,在每一天、每一個課堂,甚至校園每一個角落,學生都會深深感受到,都值得每一個教育持份者去反思。

價值觀教育如能發揮潛而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還是要靠制定教育政策的人心無旁騖,以學生的真正福祉為依歸;學校管理層、校長及老師,作為人師而非只業師的身教與信念,才能真正發揮感染力。我在多次教育現場的觀課環節中,都很能感受到不少前線教師的教學魅力,他們不是在「教」書,而是以自身的真誠與教學能量來感染學生。正如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才一樣,我們更應相信今天每一個仍願意勤懇地緊守崗位的老師,都值得我們的敬佩與信任。

徐俊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