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18:5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品德與EQ

在21世紀,大家需要揉合不同文化,以不同角度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偏向其中一面都是不健康的狀態。
在過去20年世界多了一個流行的詞語,就是大家掛在口邊的EQ;原來1995年,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出版了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書,講述他對情緒智能的研究。此書風行全世界,推翻了很多人們對成功的誤解,丹尼爾.高曼研究很多成功人士個案,發現智能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他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心理素質。
 
另外,他所發表的14年追蹤研究,三歲幼兒能否面對糖果,是否可以忍耐等待,在14年後可分出高下,能夠忍受糖果引誘的學業成功明顯偏高;總括而言,智能在人類成功因素之中僅佔百分之二十,而情緒智能則在餘下的百分之八十中佔了很大比重。
 
自此以後,世界各地開始熱烈討論情緒智能,並將智能與情緒智能作出比較,因此開始流行了俗稱 IQ 與 EQ 的比較,即學習上的智能與掌控情緒的智能;人們開始發現,原來期望達致人生的成功,掌握自己的命運,EQ 比 IQ 更為重要。
 

情緒教育獲關注及認同

 
環視現今香港,不時都會出現一些學童因出現情緒問題而走上歪路的例子。例如遇上不喜歡的老師或課堂便惡言相向或刻意滋生事端;由於一些小事引發衝突,甚至以暴力「解決」因而打傷對方;亦有因被父母或師長責罰,未能面對而自我傷害。更有甚者,情緒的發洩不但未被非議反而成為「非常英雄」,當發生集體欺凌弱勢同學事件,不知悔改,更將有關片段上載網絡以作炫耀。這些是非不分的案例,實在令人震驚。
 
從前社會醫學科技均較落後,家長大多擔心嬰兒能否安然長大、身體是否強壯;直至社會經濟起飛、教育開始普及,憂慮的焦點慢慢傾向孩子能否取得好成績,有沒有好的出路;及至21世紀,則發現愈來愈多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家長既擔心孩子養成錯誤價值觀,因情緒失控而做錯事傷及他人,也要憂心他們無法處理情緒而輕生。
 
其實,自20世紀末開始,由商界到教育界均愈發重視 EQ。有關情商的討論及訓練火速增加,連優質教育基金也對此範疇予以高度重視。例如優質教學基金曾支持不同機構或學校發展有關情緒教育。由此可見,情緒教育已獲得普遍關注及認同。時至今日,這人所共知的概念又該如何延續發展?也許,先綜合這些年來,東西方對於情緒教育的觀點,再作調整,方為上策。
 

融合品德及情緒教育

 
中國人由古到今都提倡「德、智、體、群、美」五育發展,而德育是排行第一位的。從小我們就學習社會的規範,在適當的場合要有適當的行為,例如待人要有禮貌、孝順父母、尊師重道、重視誠信等等。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的修養是成功的根基。
 
因此,「情商」的觀念帶來的衝擊,是提醒一眾家長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表達,讓他們有正確價值觀之餘,也不會抹煞他們個人表達的空間。因此,情商概念可說是引導東方思想從只強調「大我」慢慢延伸至兼顧甚至平衡「小我」的利益。
 
反觀西方文化,向來注重自我情緒感受及表達;跟隨群眾會被視為缺乏獨立思考及個人立場,崇尚個人主義;情商中提及如何理解他人情緒及顧及群體方向,猶如將這個人主義帶領至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品德教育,即關心社會大我,跟隨社會規範而做出合適的事。
 
不難發現以上兩種文化各自有教育上的優點。而且,當然,也有各自的缺點。只是滿足個人情緒發洩而忽略他人感受,可能會對身邊人造成壞影響。同時,只由大我出發而長期忽略,甚至壓抑感受,也會對個人心理狀態產生不良影響。
 
在21世紀,大家需要揉合不同文化,以不同角度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偏向其中一面都是不健康的狀態。所以,我們應該思考一下,不論你是什麼年紀,什麼身分地位,請一起融合品德教與情緒教育的特點,彼此間取得平衡,以達致大我與小我的全方位心理成長;請大家容許對方表達個人不同意見,是大我尊重小我;為了大眾而放下個人權益,是小我成就大我,是磨鍊你我他的品德與 EQ,社會可以朝向更美好的狀態。
 
(封面圖片:Pixabay)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