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策劃的首屆中華文化節,將於6月至9月舉行。4月18日下午,康文署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堂舉行了節目巡禮並進行演出藝團示範表演。從4月19日起,中華文化節內大部分節目的門票已公開發售,相關的宣傳活動亦會全面展開。
承光影韻律之美,節目精彩紛呈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在現場致辭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曾經指出,「須堅定文化歷史自信,並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令文化事業日益繁榮」,更表示「須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因此為了進一步在香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康文署遂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將透過策劃及舉辦多項文化及歷史活動,積極推廣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節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品牌項目。
他指出:「中華文化節匯聚古今文化精粹,節目繽紛多彩,除了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和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外,還邀請了內地不同省市的優秀藝團來港演出,以及與其他文藝組織合辦的精品演藝節目,讓觀眾體驗中華大地不同地方色彩的演藝風情。觀眾亦可參與視覺藝術展、專題講座、藝人談、電影放映、大師班和啟導交流的延伸活動。共同體會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為我們絢爛的文化傳統而自豪。」預計首屆中華文化節參與演出及製作人員合共約2000名,預計受惠人次接近10萬,而上海則將作為本屆文化節的焦點城市,望能促進不同地區及文化界的交流與合作。
隨後,康文署總經理(文化節目)倪淑儀在巡禮現場介紹了本屆文化節的節目亮點。她表示中華文化節是香港年度重要的文化活動,可讓廣大市民進一步認識中華文化,以及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和文化自信。這個嶄新的平台不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瑰寶,還彰顯了文化的魅力,並為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搭建了橋樑。
舞躍風沙互守望,五星織錦繫家園
下午時分,在本地青少年鼓樂手所帶來的精彩鼓樂表演中,巡禮正式拉開帷幕。從北京遠道而來的四位舞者,演出了舞劇《五星出東方》的兩個選段。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五星出東方》製作人董寧介紹舞劇的創作靈感及內含的文化深意,粵劇名伶羅家英及汪明荃、婺劇名角樓勝、楊霞雲則分別在對談中介紹了粵劇《大鼻子情聖》的創作背景及此次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再度應邀來港演出的《三打白骨精》、《穆桂英》及眾多精選折子戲,令現場嘉賓的期待值拉滿。
舞劇《五星出東方》榮獲第16屆五個一工程獎及第17屆文華大獎,歷經兩年潛心創作,於2021年首演,並於2023年央視春晚,獲得觀眾好評。該劇的構想和題材,來源於古絲綢之路上新疆和田地區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舞劇內容講述了漢朝戍邊將領奉在精絕古城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之間,從劍拔弩張到並肩攜手、從素不相識到深深認同,結下深厚情誼的故事。
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五星出東方》製作人董寧及《五星出東方》總編導王舸,在活動後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表示,製作一台如此具有規模與深意的舞劇一點都不容易,兩位坦言,舞劇從創作劇本開始便遇到不少挑戰。「初期的劇本改了十幾稿都通不過,可以說是把我們逼到了一個絕境。這個作品也是我目前的創作生涯中最難的一部舞劇,因為建基於歷史資料,加上要把不同地域、文化結合起來,放到一個劇中,命題又這麼大,非常困難。這個護臂(文物)就像一顆種子,從中生出很多的人物關係、舞蹈段落、場景和很多天馬行空的內容,這是我覺得這齣舞劇最有意思的地方。我們從真實的歷史上去完成文物的再創造,藝術的再創作,並從真實生活中取材,建構有一個弘大的藝術想像。」總編導王舸說。
製作人董寧也表示:「這個主題不像是一般的創作,《五星出東方》的靈感源於真實的文物,因此有了藝術想像之餘,內容也要跟這個偉大的命題契合起來。因此方方面面的期待很多,同時又要考慮到觀眾的反饋、文物在當下的時代價值、舞劇的藝術性等等,是一個多維度的要求。因此對於創作者來說,壓力會很大。不過雖然很難,但也因為難,才會產生現在這麼美好的『果』。這次我們也請到很多歷史學家、文物學家、考古學家、宗教研究學者、民俗學家的加入。因此這部作品背後關於歷史的深挖還是很扎實的。」
那麼,香港觀眾若購票觀看舞劇,需要在入場前預先做足「功課」嗎?董寧表示:「因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是真實的文物,它所帶有的穿透感和積澱感是很深厚的,觀眾可以透過『做功課』來提前打開視野,進到劇場後會是另一個維度的感受,而看完演出後如果很有感觸,還可以繼續研究文物及其背後絲綢之路的歷史,融會貫通,就會讓整個畫面變得非常立體。希望《五星出東方》這部舞劇會成為觀眾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寶藏的起點。」
婺劇名角展英姿,文戲武唱滿堂彩
此次中華文化節的另一亮點,是由6月中開展的中國戲曲節2024。其中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再度來港,將為觀眾帶來場面宏大的悟空西遊故事《三打白骨精》,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楊霞雲及樓勝,連同優秀演員周宏偉等將施展渾身解數,大耍「變臉」、「下高翻」及「雙砸險」等精湛技藝,演活婺劇猴戲的「三變三打」。除此之外,今年楊霞雲將再次以其率性的穆桂英形象亮相,與樓勝飾演的楊宗保碰撞出綿綿情愫。由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創排的全劇《穆桂英》極具戲劇張力,另有多齣精選折子戲以「文戲武做,武戲文做」的手法展示婺劇不同行當的傳統唱功及身段。
「梅花伉儷」楊霞雲及樓勝在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表示,此次來港信心十足,相信作品及表現絕不會令觀眾失望。「婺劇是小劇種,雖然它已是浙江的第二大劇種,但很多時候到了新的城市,連讓觀眾走進劇場來了解婺劇的機會都沒有。記得2013年我們首次來港演出,第一天的上座率只有六成,當時我就在心裏想:完了完了。但是第二天的上座率卻達到了九成,到了第三天則全院滿座,也收獲了觀眾們熱烈的掌聲,我們也在這裏收穫了大批忠實粉絲,直到現在大家還一直保持聯繫。」楊霞雲笑着說。
一旁的樓勝也表示:「2013年來香港前,我們的心情非常忐忑,就怕沒有觀眾來看,怕觀眾不愛看我們這麼熱鬧的戲。但這次來香港演出,我們是非常有底氣的。我覺得香港的觀眾特別懂戲。而且他們是喜歡上一個劇種,一個劇院,一個演員的話,會非常堅定地支持你。所以我們這次並不擔心票房。重點是把自己最好的,最完美的狀態展現出來。」
婺劇俗稱「金華戲」,因金華古稱「婺州」而得名,主要流行於金華、衢州、江山、麗水、臨海、建德、淳安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谿、景德鎮等地。明代萬曆年間,高腔、崑腔、亂彈、徽調、灘簧、時調等6種聲腔相繼傳入金華地區,逐漸形成了婺劇這一包含六大聲腔的多聲腔劇種。問起婺劇表演的特點,楊霞雲介紹道:「婺劇來源於田間地頭的鄉村,因此動作上會比較誇張,會給觀眾聽覺和視覺上的衝擊力。表演風格兼具粗獷與柔美,注重文戲武做,武戲文做,像是《白蛇傳》中的〈斷橋〉就充分體現了文戲武做的特點。」
「文戲和武戲最講究節奏,我們擔心文戲太靜,觀眾坐不住。所以將文戲中人物內心的思想和情感波動,用很外化的形式放大,一些細微的表現,在舞台上可能就化作誇張的造型或一連串高難度的動作。而武戲因為節奏快,很多細節容易被觀眾忽略,因此武戲文做就是把人物內心的節奏放大,讓觀眾清晰地去了解劇情脈絡和人物內心的走向。這些表演守則,如今已成為了婺劇的特色。」樓勝補充道。
訪問尾聲,問及兩位主演想對香港觀眾說些什麼?樓勝笑着說:「這次我們帶來的戲,比如折子戲專場中的《古城會.斬蔡》、《掛畫》、《雙金印.水牢》、《米糷敲窗》、《火燒子都》,會將所有青年演員的風采展示出來,同時也涉及各個行當,必定會異彩紛呈。而《三打白骨精》在香港是首演,我覺得是香港觀眾可以去期待的劇目,因為當中有很多的絕活兒,相信不會讓觀眾們失望。希望和大家在7月末的沙田大會堂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