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闡述我經歷超過半個世紀,捐血200次的心路歷程和在不同階段作出的抉擇。我何時捐出「第一滴血」?為何會成為恆常捐血者呢?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激勵更多人仿效。
中學偶像,樹立榜樣
香港紅十字會的無償捐血制度是由1952年開始的。母校伊利沙伯中學兩年後創校,在推動捐血方面,可算非常前衛,60年代已經邀請流動捐血隊到學校進行募集血液運動。我於中學時聽過捐血講座,就躍躍欲試,不過我參加了很多體育活動,一天也不想停,所以未有鼓起勇氣,作出第一次「奉獻」。
1972年中,我讀大學一年級的暑假期間,在交通運輸調查組當暑期工。有一天流動捐血隊來到政府合署募捐,我因利成便,獻出我的「第一滴血」。不久我患上感冒,雖然明知是因為於日曬雨淋的環境下在路上數人數車而引致,與捐血無關,但心中有點顧忌,過了半年才扚起心肝,去捐第二次血。
在紅十字會總部,適逢當年中學的校長韓敦先生也在捐血,他告訴我已經捐血超過50次。他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對學生關顧無微不至,我對他非常敬佩,決定效法他,成為恆常捐血者。從此之後,到期的第一日就去捐血,持續超過半個世紀。只有在3種情況下才會稍為延遲:
1. 身體不適(幸運地我甚少生病)。
2. 因旅遊或公事離港。
3. 大型運動賽事如馬拉松的前後幾天。
服務加強,安排改良
每次捐血後,紅十字會都會提示捐血者,最早的下次捐血日期──男士為3個月後,女士則是4個月後。不過,到了2013年,提示改為男士75日和女士105日。我向紅十字會查詢,原來他們並無縮短兩次捐血之間可接受的限期,之前用3和4個月宣傳,純粹為了易記。我深感可惜,一早知道我就可以多捐約30次了。
紅十字會一項重要宣傳是「捐一次血,救三個人」,通常一袋血液,會分為3種成分,用於不同的手術。紅十字會於1989年引入捐「成分血」,利用先進儀器,於捐血時只選擇血液某種成分。捐成分血有點像洗腎,所需時間較長。好處是只捐某種成分後,人體機能可迅速補充,每隔兩個星期就可以再捐,一年最多可捐25次。傳統的捐血改稱捐「全血」。目前香港捐成分血次數最多的男士李兆楠(捐血39年),正向着800次邁進。由於我工作繁忙,活動又多,難以每兩星期騰空捐血及暫停劇烈運動,經過考慮後,我決定維持捐全血的習慣。
無間斷的參與,讓我見證了捐血服務不斷改良,例如更舒適的捐血站環境、預約安排、個人資料電腦化以減低填寫表格時間、增加測試血紅素的準確度、痛苦程度大減的抽血針、快將完成捐血的聲音提示等。各項程序都已取得國際標準認可機構的認證,服務水平達至世界第一流。
捐血持續,創造紀錄
紅十字會每年都舉行捐血者頒獎典禮,捐血次數達到25次的倍數的人士,都會獲獎。由於每年只能捐4次血,所以我每6至7年才獲獎一次。印象之中,我由領取第100次獎項開始,每次得獎都是該年度捐全血最高次數的男士。
母親年幼時家貧,沒有機會讀書,思想較為保守,我不敢告訴她我去捐血,不想因為助人而令她擔心。到了我領取捐血50次獎項時,我帶同母親和兒女去觀禮,讓母親明白捐血並不影響身體健康,也讓她因為有多次救人的兒子而感到自豪。
大約10年前,我對自己能否有一天成為全港捐全血最高紀錄的人士感到興趣,於是向紅十字會查詢,獲告知有一位和我年齡相若的恆常捐血者,捐血次數比我多幾次。這個訊息對我維持一到期即去捐血的志向沒有絲毫影響。
幾年後,我獲悉該熱血人士因健康問題,不再適宜而停止捐血了。我於2021年捐第187次就和他的紀錄看齊,其後我就成為香港捐全血的紀錄保持者。
善群先修己,捐血半世紀
2022年是紅十字會捐血服務70周年,紅十字會安排了一項名為「捐血70」的活動,以「團結就是力量」為主題。邀請我推廣活動,希望透過我的呼籲,最少得到70位熱心人士捐血。我當時年屆70,伊利沙伯二世剛好在位70周年,一切因緣巧合。在她加冕時,香港政府決定開辦以伊利沙伯為名的中學。我有幸入讀伊利沙伯中學,卓越的培育為我帶來充滿意義的人生,時刻以發揚校訓「修己善群」為己任。
「捐血70」活動為期兩個多星期,得到各路英雄鼎力支持,包括捐血同盟成員、水務署同事、伊中校友、港大校友、跑友、泳友、山友和各方好友,伊中校長亦身體力行參加。根據活動結束後的統計,共有113人參加,108人成功捐血,超額多於50%完成。頗為可惜的是,伊中舊生會中學安排了8位同學捐血,行動因紅雨被迫延期,8位同學未計算在統計數字內。
活動的高潮是6月9日,當天輸血服務總監李卓廣醫生、李兆楠和我及兩位最具代表性的年輕恆常捐血者,在西九紅十字會總部出席「捐血活動70年」記者會,接着李兆楠和我一起捐血,這亦標誌我參與捐血50周年。
我為紀念持續捐血50年寫了以下的詩:
〈捐血五十載〉
感恩體健思回饋,
恆常捐血五十載。
到期立刻去奉獻,
習慣經年無變改。
一己力量如涓滴,
眾志成城匯大海。
為善最樂心安泰,
燦爛人生多姿采。
我於2022年11月,因為50年的捐血救人無私奉獻,獲頒2022感動香江獎項。同月,再與李兆楠一同獲頒第10屆香港精神獎。
集腋成裘,滿足需求
紅十字會每天大約需要650包血液。疫情嚴峻時,捐血人士大幅減少,血庫存量多次跌至危險警戒線,幸而經呼籲後,都有熱心人士挺身而出,得以化險為夷。我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所以竭盡所能,從多方面推廣捐血。多年來我參加過不少捐血相關的活動,包括「新春百業齊捐血大行動起動禮」、油塘區的「捐血召集愛心顯關懷」社區活動和水務署捐血日(退休多年之後)等。
我也接受過多份報章、電台和電視台的訪問,其中香港電台的節目有《精靈一點》、《知識會社》和《凝聚香港》,另有無綫電視的新聞特輯。我也曾出現於不同刊物,如《公務員通訊》和紅十字會的《熱血節拍》以及數個臉書專頁,如「熱血使命」(Blood for Life)、「公務員事務局」和「高燒」(Gofever)等。能夠有充沛活力為社會作出貢獻,無限感恩。
積極推廣,惠及全港
2021年我獲捐血同盟邀請擔任慈善捐血大使,成立的主旨是要推廣捐血,有百多個支持機構,一般每個月安排一至兩次團體捐血日,較多在旺角捐血站舉行,派出義工隊到捐血站支援;各支持機構發動會員報名參加並預約時間。我不時在團體捐血日和捐血者交流,也數次代表捐血同盟出席頒獎禮。加入了這個組織給我更多發揮正能量的機會。
在其中一次訪問中,我被問到如何保持身體健康,得以恆常捐血。我的回覆是有4個秘訣,包括經常運動、均衡飲食、心境豁達和充足睡眠。我也為此寫了一首簡單的詩。
〈健康四寶〉
恆常去捐血,全賴身體好。
上山又落水,運動不勝數。
飲食夠均衡,不須求滋補。
心境常豁達,足睡是瑰寶。
年紀逾古稀,抵達里程碑
4月30日距離我上次捐血剛好75日,我到去年重開的沙田捐血站,捐第200次血,得到李卓廣醫生於百忙之中抽時間來見證,並安排了精美的蛋糕送給我,以紀念這個里程碑。捐血站有一幅壁畫,對我別具意義。畫上有一個穿紅衫的男士行向車公廟,據悉是根據我穿着紅色的I’M A BLOOD DONOR T恤的照片而繪畫的;壁畫上也有「獅子山」3個字。我於1980年結婚,第一個住所就在車公廟後面的村屋,期後我也在沙田第一城住了幾年。更重要的,獅子山是我最喜愛的遠足地點,我曾經登頂約100次,獅子山精神最能代表香港人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精神。
我體重65公斤,身體約有5公升血,每次捐血450毫升,200次大約是把全身血量捐出了18次。
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寫了以下的詩:
〈第200次捐血〉
捐血可救人,廿歲初嘗試。
超越五十載,奉獻二百次。
期待里程碑,今天終達至。
個人力有限,成城靠眾志。
意向不變,繼續奉獻
目前紅十字會捐血年齡的限制是65歲。過了65歲,如果得到每年一次醫生證明,身體健康並適宜捐血,可以捐到75歲,執行上是76歲生日前一天。現時有一些國家捐血年齡可達80歲。我很希望在我76歲生日之前,香港的捐血年齡限制會得到進一步放寬。無論如何,我會一直捐下去,直至紅十字會拒絕為止。
捐血可以救命,沒有善行比捐血有更高意義。捐血除了無損健康之外,更可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無論你曾否捐過血,如果你身體健康,請從速加入恆常捐血者的行列,體驗捐血救人的喜悅!
!doctype>作者簡介:
中學就讀於伊利沙伯中學,長記校訓「修己善群」於心,擇善固執。1974年於香港大學工程系畢業後,加入政府為見習工程師,在服務水務署35年半期間,贏得230多個獎項,包括十次最佳男子運動員,2011年退休時是總工程師。他獲同事尊稱為水務百科全書及水務鐵人。
關錫堯熱愛運動和熱心公益,具備無比的幹勁和毅力。自1971年第一屆百萬行開始,他每年最少參加百萬行一次,至今參加了53年。他於1971年首度參加吐露港渡海泳賽,至今約參加過超過100次各項長途泳賽。他於1977年參加全港首屆公開馬拉松,至今未有間斷,目標是要跑足50年全馬。他自1972年開始捐血,至今總共捐了199次全血,成為香港的全血捐血王,會繼續捐血至紅十字會不再接受他捐血。2023年是他第27次參加毅行者,27年來,他累積籌得約467萬元善款。認識關錫堯的人,都尊稱他為「關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