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深似海,要乘風破浪,有道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而,對好些如各種捐贈基金的長線機構投資者而言,這些投資基金的回報收入,受惠的是「公司」營運上大大小小的支出,可以說是飯碗攸關,只是,由於機構的盤子大,投資操作又較低調,它的持份者和捐贈人又通常不會像上市公司小股東和納稅人一樣,動輒追究上市公司和政府,故對得失又不會太過苛求,直至耶魯大學系的成績一鳴驚人,讓行家汗顏,在爭相仿效之下,掀起一股機構投資的小革命,紛紛往長期性股權投資投奔怒海。
上文介紹了長期投資過去對高流動性、可變現性的資產白白地付出了溢價,這裏再補白一下,在資產配置(即影響流動性的關鍵指標債股分配)以外,沃倫特(Paula Volent)認為與之有同等重要性的,是基金操盤手的選擇。
投資要投「金手指」
華爾街賣方策略師、或其在商學院的宗師門派,長期認為「金手指」的重要性是在資產配置之下(後),與此想法不盡相同,沃倫特和其師門中人都相信,揀對了團隊,並能長期的堅持,不管是高是低的環境下,伙拍有核心競爭力的操盤手,是成功的一半。
沃倫特說,她為此會很認真和仔細的去看基金「盤房」的組成,分紅比例和組織架構,如果那位「大佬」在ppt的展示裏,只講宏觀和戰略,細節之處就交給助手講,這樣的話,她會扣分!這些觀察和原則,應該說是因人因時而異,不可能是條條塊塊的寫下來(成為算法?),不會一成不變的幹下去。
一如股票分析師見上市公司的投資公關、高管和創始人一樣,一定會有不少的隨機性和偶然性。鑑貌辨色,望聞問切,正常是日子才有功,只有見人多了,閱歷才得以累積,應該是AI不容易完全取締的吧——當然,影像的數碼化、語音的辨識(測謊)力等,如成熟成型的話,一定對沃倫特等人在這方面的工作,很有幫助。
誰是「金手指」
而另一方面,沃倫特亦指出,好的分析員和金手指,多數不是好的一把手,他們不一定懂得經營,不一定習慣面向投資者,所以,有時要適當的調整自己作為機構投資人的心態,和要直面面對自己的主觀偏好(差),和面對由之而產生的兩種錯誤:錯過了好的機會和踩錯進入了的陷阱。要糾正前者,靠的是主動地打破自己行事判斷的方程式和「跟機設定」,是行為科學的套路;後者說穿了就是兩條:初心有否改變,如有,一定要揮刀止蝕,不要被喜好或其他主觀情緒妨礙。這些讀來看似為常識,但有時候,常識是會在關鍵時候被聰明人愣在一旁的。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