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18:3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對聯——教學的契機與文化的承傳

現在元朗雖然還算鄉郊,然而寫揮春的檔子卻只有零星一兩檔,相比當年,實在有點落寞。
歲次丙申,送羊迎猴。筆者謹在此恭祝各位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筆者家居元朗,地處鄉郊。記得小時,元朗還沒城鎮化,處處農田,戶戶磚屋。年十六尾禡以後,街頭巷尾,滿是寫揮春的檔子,圍村戶戶,在除夕那天,門前貼上筆法精妙,體格清秀,筆酣墨飽的春聯兒,讓人感受到「年」的濃厚文化。
 
現在元朗雖然還算鄉郊,然而寫揮春的檔子卻只有零星一兩檔,相比當年,實在有點落寞。書寫對聯的攤檔,淪落如此,一來是能以毛筆字賣藝的人實在不多,二來是手寫的揮春被印制的揮春取代了,三來是元朗己今非昔比,高樓大廈臨立,已失卻鄉郊的風味。
 

見老人書春聯 憶古人訓子孫

 
羊年年底,我在元朗西菁街的一棵樹下,一位手執毛筆的老人,在貼滿金箔的紅紙上,應客人的要求,寫上一副春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在欣賞這對春聯的同時,也想起古人一些教養孩子的名聯故事……
 
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相當於今日的教育部長)孫升的三個兒子坐享榮華富貴,沉迷酒色,不學無術。孫夫人對此很是焦急,於是這位教育部長手書一對對聯「愛惜精神留此身擔當宇宙;蹉跎風月將何日報答君親」,懸於正堂,告誡兒子不要浪費光陰,不要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
 
也許,我們的學生看到這副對聯,會全無反應,但若把對聯改為「愛惜精神留此身考好文憑試;沉迷手機誤前程將何日入U」,或許會讓他們有一點的反思。
 

續改古聯 勸勉學子

 
當代的孩子物質生活豐富,從不知節儉。作家老舍,寫了以下的一副對聯給他的女兒「勞逸要安排健康多福;油鹽休浪費勤儉持家」。我們的學生必定同意,健康多福和勞逸得宜有一定的關係,但他們或許會不認同不浪費油鹽是持家之道。若把對聯改為「勞逸要安排健康多福;分毫不浪費積少成多」,相信他們會同意儲蓄是良好的習慣,是美德,是自我管理的實際行為之一。
 
晚清文人王之春為了勸勉兒孫努力讀書,寫下了「少讀書,便是低天份;行刻薄,真乃大糊塗」這對對聯。在強調多閱讀與多思考的今天,我們可以把對聯改為「少閱讀,便會低天份;不思考,變成大糊塗」,若學生經常把這對對聯掛在口邊,唸得瑯瑯上口,說不定可收潛移默化之效,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方式。
 

「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談到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就想起紀曉嵐和他老師的對對子的趣事。紀曉嵐天資聰穎,對老師所出對子每每能工整應對,贏得老師「誰云儒子不可教?」的由衷讚嘆。紀曉嵐對老師讚嘆以「我請先生動戒尺。」作回應,希望老師對他嚴加管教,他那直接要求老師「動戒尺」嚴管的態度,在今天實在是迹近乎零。
 
望着寫揮春老人的一筆一畫,一撇一捺,在欣賞他的鐵畫銀鈎的同時,也醒悟到我們在經濟與知識型社會的氛圍下,中華文化的承傳實在非常薄弱。翻閱中小學的教材,你或會發現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篇章,多是以記敘性文體交代相關節日的活動的文章,欠缺了深層次的情意感知,能說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人多的是,但能說出這對聯的下聯「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的,又有幾人?
 
對聯,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內容生動,情意殷切,而與對聯相關的故事,趣味盎然,實是中華文化的珍貴遺產。故事中的對對子情節,更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及對語文的感悟與欣賞。時代變遷,非物質文化的保留,委實不易,要保留非物質文化,靠的是承傳。在香港,我們不必像台灣一樣,把對聯列為考核內容,但為了文化的承傳,我們可否在適當的時機,在校內作出高調的推廣?
 
目下香港的政治環境,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實在不利,要有效的承傳中華文化,就要靠有心有力的教育工作者了。
 
羊去猴來吟古音韻,鶯歌燕舞譜新樂章。
 
各位同工,際此新春時機,讓我們為中華文化的承傳,盡一點棉力。
 
(圖片:Pixabay)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