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齊邦媛教授101歲逝世 《巨流河》享譽兩岸

齊邦媛教授一生作育英才無數,她在《巨流河》中表露的愛國情懷;她在台灣為人師表,為中文文學走向世界搭起翻譯的橋樑;她為台灣文學積極建言的學者風範,都令人肅然起敬,也為兩岸現代文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台灣大學外文系名譽教授、著名評論家、翻譯家、作家齊邦媛教授28日(周四)逝世,享嵩壽101歲。

齊邦媛1924年2月出生於遼寧鐵嶺,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1947年到台灣,受聘於台灣大學外文系任助教。1968年,她赴美國深造,1969年在台灣任中興大學外文系首任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退休,退休後獲頒聘為名譽教授。

武漢大學外文系就讀時的齊邦媛。(資料圖片)
武漢大學外文系就讀時的齊邦媛。(資料圖片)

與飛虎烈士張大飛情緣 蕩氣迴腸

齊邦媛教授86歲時完成25萬字的史詩式回憶錄《巨流河》,從出生的東北遼寧寫到台灣,以其親身經歷記錄了時代變遷,特別是她與青梅竹馬的飛虎隊烈士張大飛的抗戰情緣,蕩氣迴腸,令人動容。《巨流河》在海峽兩岸有大量讀者,曾獲台灣第34屆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第四屆亞洲出版大獎最佳著作獎,且已譯為英文、德文、日文版本。

齊邦媛少年時已認識的張大飛,是抗日戰爭時飛虎隊上尉,1945年5月在河南信陽殉國,年僅26歲。(資料圖片)
齊邦媛少年時已認識的張大飛,是抗日戰爭時飛虎隊上尉,1945年5月在河南信陽殉國,年僅26歲。(資料圖片)

推動台灣中文文學外譯 不遺餘力

齊邦媛亦著有評論《千年之淚》、《霧漸漸散的時候》,散文集《一生中的一天》。她的評論文章對台灣文學現象和環境,提出許多鞭辟入裏的觀點,被台灣文壇譽為「當代台灣文學的知音」。

齊教授主編的英文季刊,為台灣文學翻譯外文的先驅;她與比較文學和文學評論學者王德威、已故瑞典漢學家馬悅然(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合作的一系列《台灣當代中文文學》(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推動許多代表性的台灣作家,如吳濁流、王禎和、黃春明、李喬、鄭清文、朱天文與平路等人的作品翻譯為外文,為台灣文學作品推向海外奠定基礎。

愛國情懷學者風範 令人肅然起敬

齊邦媛教授一生作育英才無數,她在《巨流河》中表露的愛國情懷;她在台灣為人師表,為中文文學走向世界搭起翻譯的橋樑;她為台灣文學積極建言的學者風範,都令人肅然起敬,也為兩岸現代文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