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如何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政府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部都會區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衞炳江校長表示有興趣將部分或整個校園遷入北都教育城。浸大如能率先搬遷至北部都會區,大幅擴充校園發展空間,將會是香港高等教育又一創舉。

春節過後,香港的大專院校陸續舉辦傳媒新春聚會,各校校長率領一眾管理層亮相,介紹學校的最新發展,加強與新聞界的互動。過去十多年,我都會抽空出席各校的聚會,掌握最新的院校資訊。今年第一場由香港浸會大學舉辦,校長衞炳江教授聯同一眾管理層成員和各學院代表向傳媒闡述浸大在各方面的最新發展。

歷任校長做出突破

創校近70年的浸大是香港最早提倡博雅教育的專上學府,首兩任校長林子豐博士及謝志偉博士為學院打下堅實的基礎,1994年正名大學後有更多創舉。浸大規模雖不大,但教研水平卓越,有美國一流文理學院小而美的精彩,歷史悠久的傳理學院人才輩出。2001年吳清輝教授接任浸大校長,積極推動與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市以中外合作辦校模式建立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2005年開校,是最早進入內地辦學的香港高校,近年更遷往佔地更廣的校園,收生成績不斷提升。2010年接任校長的陳新滋教授五年任期銳意發展中醫,浸大中醫學院在香港具有領導地位,政府新成立的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由浸大管理,開創先河。錢大康教授2015年接任校長後制定了大學的十年策略發展計劃(2018—2028),除了為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體驗,提升大學的科研力量,並推出「人才一百」計劃,在全球廣攬精英,並耗資數十億興建全新的創意校園,為學生提供更多宿舍及創意空間。

衞校長認為在愈趨複雜的世界,一個更加多元和有彈性的系統可以更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香港浸會大學圖片)
衞校長認為在愈趨複雜的世界,一個更加多元和有彈性的系統可以更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香港浸會大學圖片)

衞炳江教授於2021年疫情期間出任浸大校長,他在就職發言表示,要應對全球日新月異的重大挑戰,藝術及科學必定要相互結合,而浸大正好進一步發揮這方面的獨特優勢。他承諾會致力捍衛大學的優良傳統,並且會努力不懈地讓浸大成為一個精英匯聚的學府,一同為社會及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衞校長認為在今日不斷轉變和愈趨複雜的世界,一個更加多元和有彈性的系統可以更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並且為他們將來作出更好的準備。浸大可以為同學提供跨學科領域的課程,加強跨領域的學術合作,所培養的畢業生不但深諳藝術及文化,在科技及工商管理方面亦有穩固的知識基礎。

衞炳江校長在今年傳媒新春聚會強調,大學需要在學與教、研究和院校發展各方面與時並進,才能為社會培養具備廣闊視野、能駕馭未來以及掌握科技發展的人才,同時創造知識回應複雜的全球性議題。他與同事將繼續審視浸大在學與教、研究、科技轉化和知識轉移等各方面工作的優次,並進一步深化發展,為社會以至國家作出貢獻。

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發展策略焦點之一,是浸大在現有的三個重點研究領域上,增設人文及文化。(香港浸會大學圖片)
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發展策略焦點之一,是浸大在現有的三個重點研究領域上,增設人文及文化。(香港浸會大學圖片)

教育空間和研究領域的雙向發展

政府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部都會區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衞炳江校長表示有興趣將部分或整個校園遷入北都教育城,透露去年8月已同教育局及教資會會面表達意向,期望北都校園交通便利、面積比現時更大。他指出位於九龍塘的浸大校園空間資源非常緊張,即使有教授希望擴展工作室或實驗室也缺乏空間。

常務副校長黃定發教授介紹了浸大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發展策略,其中一個焦點,是浸大在現有的三個重點研究領域上(即創意媒體、健康與藥物研發,以及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應用),增設人文及文化,匯集了哲學、文學、社會工作、社會學、地理學、歷史、政治學、學習科學與人類發展、傳理、經濟等學科,以研究東西文化交流、未來社會與經濟、人類與自然關係等關鍵問題,進一步推動跨學科協作和研究,並配合特區政府以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策略定位。

副校長(教與學)署理文學院院長周偉立博士則分享了浸大在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最新發展,包括「一校兩園」(浸大與位於珠海的北師港浸大聯合國際學院兩個校園)的嶄新概念。透過大灣區延伸學習計劃,港珠兩地學生可在另一個校園修讀一個學期或一年,並完成各項體驗學習活動,學分互通。港生亦在大灣區企業實習。所有浸大的交流生可選擇到訪大灣區,在北師港浸大住宿和感受大灣區文化,達至「一次交流,兩地體驗」。計劃於去年10月推出,吸引來自40個國家的180名交流生參加。

浸大透過與業界的策略性合作,推動中醫藥現代化、中西醫協作,以及生物科技創新技術。(香港浸會大學圖片)
浸大透過與業界的策略性合作,推動中醫藥現代化、中西醫協作,以及生物科技創新技術。(香港浸會大學圖片)

行政副校長暨秘書長鄒靄雲女士介紹了浸大校園主要工程項目,包括位於九龍塘聯福道的賽馬會創意校園的最新進度。該校園佔地約七千五百平方米,主要設施包括住宿書院(提供一千七百多個宿位)、教學及共創空間。此外,浸大期待本港第一間中醫醫院於2025年開始分階段投入服務,醫院將與其他本地、內地和海外夥伴協作,發展成醫療服務、教學及培訓、科研、和創造健康價值方面的旗艦。

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闡述了大學在技術轉化和知識轉移方面的工作重點。在建立合作平台方面,浸大積極參與國際活動與不同持份者聯繫和交流,推廣浸大科研;透過與業界的策略性合作,推動中醫藥現代化、中西醫協作,以及生物科技創新技術;推動跨領域研究,把人工智能應用於不同領域的技術創新。浸大亦成立藝術科技孵化中心和浸大創業培育資助計劃,促進創新和創業發展。

浸大如能率先搬遷至北部都會區,大幅擴充校園發展空間,將會是香港高等教育又一創舉。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