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三中全會將於今年(2024)內召開,它的全名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而三中歷來都是中共重要的會議,鄧小平便是在4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1978年12月),宣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歷史性指導大方向,打開了改革開放的大門。
前些時年二十九(2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春節團拜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民和全球同胞拜年,在短短的講話中,他特別提及「中國式現代化」共5次,筆者相信,這將會是今年三中的一個重要議題、重點宣示,在可見的未來,這會是中國大陸的指導性大方向。
中國大陸的指導性大方向
其實,在2022年10月二十大的報告中,習總已提及「中國式現代化」一詞共11次,並對它作出詳細的闡述,包括5個中國特色、9個本質要求和5個重大原則。之前他在一些講話中,亦有提及但無詳解。他繼而在2023年2月的中共中央黨校講話中,特別指出這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最重要的便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這中國式的現代化,他加以說明是:
「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鑑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依筆者愚見,這「植根中華文化、不同西方現代化模式」,是類似百多年前馮桂芬、張之洞的「中體西用」之說。問題是,馮、張是將文明(civilization)與文化(culture)混為一談,兩詞皆源自拉丁文,由日本人先用他們的漢文譯出,然後再傳到中國。無疑,學術界有各種頗不一致的闡釋,但對筆者來講,文明是指物質文明,文化是非物質的,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物質有優劣之分,所以會有落後、但亦可改進,但文化客觀上並無優劣或高低之分,只有自身的演進,或各處文化的差異,例如歷史、文學、習俗等,文化是累積的,並無現代化之可言。物質者,便是衣食住行的東西,如牛仔褲、T恤、汽水、雪糕、雪柜、冷氣機、電動汽車、高鐵等等,而這些物質的內涵,豈有中西式之分?當然,它們在各國的出現、發明、引入,或有不同的時間起點和進程。
例如冷氣機的原理,中西皆是一樣的,只不過美國人Carrier在1901年便生產了首部現代電動冷氣機,1903年傳到英國,之後傳到歐陸、20世紀才傳到中國。冷氣機便是冷氣機,哪有中國式冷氣機、美國式冷氣機與日本式冷氣機之分?物質的改進、現代化程序,中西只有先後、無國界之分,故此作為一個指導性的口號,或許「新一輪的中國現代化」、「深化中國現代化」或「四化2.0」,可能是較佳的選擇。
現代化的進程
歐洲的現代史、現代化的起步點,多數學者認為是以1500年為界(見筆者前文〈五四運動與中國的現代化〉、〈歐洲與中國的復興、啟蒙、現代化〉,灼見名家,2019年4月15、16日),隨後400年的高速發展,便是歐洲的黃金歲月(1500-1900,Golden Age of Europe),期間的農業、科學和工業革命,帶來了千百樣的科技發明,把歐洲從中古帶入現代,改善了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衣食住行外,尚有醫藥、教育、通訊、印刷、娛樂、各種工具、等等,而歐洲各國,亦排隊逐一成為崛起的大國。
中國的現代史,中外學者皆以1840年代的鴉片戰爭為起點,是中國史與世界史之接軌處,亦即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錨點,老天爺,比人家遲了340年!好了,國人唯有急起直追,但人算不如天算,國運命途多舛、「一波五折」──晚清亂局、辛亥革命、內戰、日本侵略、又再內戰──到解放時,國情正如毛澤東所講的一窮二白。再過5年後的1954年,周恩來總理在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正式提出要擺脫落後和貧困,便必須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
在打後的12年間至1964年,毛和周仍不斷的公開重提現代化,但十年浩劫將中國的落後再推後了幾十年,把大陸搞到「一窮三白」的地步。周總理生前最後的一次講話,是在中共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1977年1月),提出重啟先前對四大項目的現代化工作,同年周和毛便相繼去世。翌年,復出的鄧小平(1904-1997)正式徵用周的「四個現代化」口號,亦同時提出了他自己的改革開放。
當時已是74歲的鄧公,隨即以十萬火急的速度推進改革開放,用了他的19年餘生鞠躬盡瘁為人民服務。只可惜「四化」口號僅維持9年,在中共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87年)之後,便很少提及、以低調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口號取代之,更在鄧公死後,把他的臥薪嚐膽、韜光養晦忘掉得一乾二淨。
習近平時代的新挑戰
習總上任之時,大陸經濟經過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國人的暴發戶性格便表露無遺,在外旅遊、公幹時,經常做出丟架之事,而學者和半官方的言論,亦經常揶揄西方的民主和政經制度不善之處,挑戰人家視為核心的價值。再者, 中共亦沒有完全履行「入世」時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中外貿易至今仍嚴重的失衡,外資在國內多似二等公民,知識產權保障仍嚴重不足,引起歐美各國的不滿,最終引發由美國奧巴馬總統啟動的中美冷戰(見筆者前文〈中美新冷戰〉,灼見名家,2020年8月5日)。
而國內的貪腐,亦可能已去到非常嚴峻的臨界點,縱使嚴打或有派系鬥爭的成分,但總而言之,若不遏止這癌腫瘤,它很快便會擴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若有病在身,又如何進一步改革、現代化?其實,習總現時講的「中國式現代化」口號並不新,鄧公遠在1979年3月,便以中共副主席身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他說:「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本世紀末,我們大概只能達到發達國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言猶在耳,今日大陸的人均GDP只約12500美元,是美國的1/6,加拿大的1/5,英國、日本或南韓的1/4左右。誠然,人口的大分母(denominator),亦是低人均GDP的成因之一,所以國人不應時刻以人口第一大國為傲,印度剛剛追過了中國人口,但它的人均GDP只及中國的1/5!
鄧公講的是老實話,若不是落後,那何須現代化?而在他的改革開放大方向中,不正正是包括了「實事求是」嗎?而鄧公更重要的潛台詞,便是若不知自己是落後到何程度,又怎能追上人家?到了2003年,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尚有這番肺腑之言:
「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存在着明顯發展差距……作為中國的總理,每念及還有3000萬農民同胞沒有解決溫飽,還有2300萬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鎮人口,還有6000萬需要社會幫助的殘疾人,我憂心如焚、寢食難安。中國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還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長期艱苦奮鬥。」
而剛離世的李克強總理,是距離溫總理2003年哈佛講詞僅一代的人,便曾多次苦口婆心地提醒國人,國內仍「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1000元」,即是說這個14億人口的崛起大國,仍有四成人是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可幸中國仍有這些真正為人民服務、講真話、實事求是的領導人,對眾多自大井蛙、目空一切、不知己、又不知彼的禍國殃民KOL,是一記當頭棒喝。
大陸雖然已有製造民航飛機、太空船、航母、大型郵輪、工業機器、華為手機的能力,但用放大鏡一看,這些被KOL、黨媒、TVB吹噓到天上有、地下無的「成就」,原來內裏是包含着不少從外國入口、不可缺的軟硬零部件的。而這些成就,人家多年前亦已達到了。筆者認為能講出「中國式現代化」,便是說「現代化尚未成功、同志務須繼續努力」,亦即是承認尚有不少地方、領域,仍是較落後的。鐵一般的事實,便是大陸人均GDP只及人家的1/6,是時候要少講多做、實事求是,再次起錨急起直追。
在一定程度上,這中國式現代化,可以說是回應中美新冷戰的對策之一,因為大陸本身亦是一個寵大的經濟體、有一個寵大的內銷市場,絕對有閉關自守生存下去的能力。中國如何自強內循環?發展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製造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這些是大題目的討論,絕非此短文可勝任的,且按下不表。
但要與西方有別,便起碼要有一個清晰的「知彼」才可,對人家的歷史、文化、文明發展,要有一個正確、而不是戴上有色眼鏡的認知、研究。日本人當年的明治維新、海軍的建設、二戰後1960至80年代的起飛,人家便明白這個知己知彼的道理、虛心學習/抄襲和努力自省。然而,日本後來亦因暴發變得自大奢為,把自己吹噓的崛起大國論信以為真,導致它的「失落二十年」(1990-2010),國人應以此為鑑(可參考筆者前文〈大國崛起的喜與憂〉和〈從《大國崛起》到《厲害了,我的國》〉,灼見名家,2021年6月9、10日)。
依筆者所見,國內出版有份量的歐美日歷史書,無論是大眾讀物或課堂教科書,都是頗貧乏的,可能中共黨員的內參材料會有所不同。而類似《大國崛起》的電視特輯,內中的史料錯誤百出(見筆者上引),實對大眾害多利少。要全體人民全力以赴新一輪的中國現代化,正確的大眾教育,是必要、事不宜遲的。況且,國人的普遍文化修養提升,便是杜絕小粉紅、盲撐者和戰狼在網上、在國際間出醜,做出有辱國體之事的最佳保證。
毫無疑問,45年前鄧公的改革開放、四化,香港人的貢獻是必須、功不可沒,不應過橋抽板的。當時,香港對大陸的幫助是全方位的,無論是吸取外資、工業轉移、接外國訂單、金融、科技、資訊等等領域。到了今天,中國雖然是崛起了,但習總的中國式現代化、內循環,香港將會再次肩負起一個太平門、類似上次美蘇冷戰下的重要角色。
筆者對近期熱炒的一些「香港玩完論」和一些牛頭不搭馬嘴、潑婦罵街式的反駁,實不敢恭維,因為這些論點只集中在外資方面,忽略了香港對大陸內循環的作用。只要人民幣一日不成為硬貨幣,香港的金融和銀行業,對大陸仍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雖然恒生指數成份股中,已大部份是中資或中概股,但香港仍是全國最大和最重要的股市,北京是絕無可能令香港玩完的。縱使有港版《國安法》和23條,香港在資訊、在某些科技和學術領域上,比內地仍有一定的優勢。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