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花》可以這樣的

振興粵劇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競藝,殊途可以同歸,無須互相排斥;傳統粵劇的精粹當然必須保留,但創新的嘗試也應得到接納的鼓勵。記得以前看過《武俠帝女花》,但商業味太重,毫無好感。

近年振興粵劇之聲不絕於耳,但大鑼大鼓、闊袍大袖的傳統模式未能吸引年輕人垂青。他們除了感到老套之外,更感到粵劇的內容沒有時代脈搏,沒有共鳴,於是格格不入。日前看了由桃花源主辦、以《帝女花》65周年為主題的水波浪影片節,忽然眼前一亮,原來《帝女花》是可以這樣搞的─不是惡搞,而是攪拌思維,也可以讓粵劇歷久常新。

其中一輯《明太子》引用《帝女花》原劇末段的情節:長平公主巧計從清帝手上救出親弟(即太子),叫他「投懷莫聚倫常愛,且去杭州會福王;自有香魂一縷暗追隨,你在離懷莫向宮廷望。」那麼,太子後來哪裏去了?導演由此想到台南的鄭成功廟(他在明末清初也到了台灣),故事沒有結局和結論,導演說因為限於財政,隨緣到訪就拍下來了。

另一輯短片描述的內容是《帝女花》原劇沒有的──崇禎要「登高山,謝民愛」,叫內臣王承恩「快些隨孤上煤山」。原劇只一句交代,但短片把兩人自縊殉國的過程演出來了。

振興粵劇可以百花齊放

參展和得獎作品都不是要寫什麼結局,或作什麼結論;但恰恰這兩個沒有答案的「結」,就讓觀眾有無限想像和感受。而且,它們有兩個共通點,一是各自嘗試以現代方式表現《帝女花》,包括結合現代舞、現代舞台技巧、現代城市景物,表達導演和演員與觀眾的情感互通。二是它們多引用《帝女花》原劇中優美傳神的曲詞,同樣可以像流行曲那樣,吸引年輕觀眾。

可見,振興粵劇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競藝,殊途可以同歸,無須互相排斥;傳統粵劇的精粹當然必須保留,但創新的嘗試也應得到接納的鼓勵。記得以前看過《武俠帝女花》,但商業味太重,毫無好感。「水波浪」演繹出來的《帝女花》,卻是現代藝術味濃;不管你喜歡與否,相信這種表演形式也可以吸引一批新的年輕觀眾,對粵劇發生興趣。

評審之一林家棟說了幾句讓我非常受用的話,大意是:每個情節和對白應有兩種隱藏作用,一是吸引觀眾追看下一個情節和對白;二是引發觀眾思考背後的意思。藝術的感染力,正該如此!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