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為何「夕死可矣」?

「你早晨懂得了一個為人之道的道」,說明你早晨之前還不「懂得為人之道的道」,晚上就死了,這一輩子從未依「為人之道的道」而活,怎麼就「沒有白活這一輩子」呢?

網上聆聽「葉嘉瑩先生談學詩」,其中葉先生談到孔子《論語·里仁》中「朝聞道,夕死可矣」一語,她的解釋照字幕實錄是,「如果你早晨懂得了一個為人之道的道,你就是晚上死了,都沒有白活這一輩子。」頗感奇怪,好像理不通。

朝聞夕死,意義何在?

「你早晨懂得了一個為人之道的道」,說明你早晨之前還不「懂得為人之道的道」,晚上就死了,這一輩子從未依「為人之道的道」而活,怎麼就「沒有白活這一輩子」呢?再者,剛剛「懂得了一個為人之道的道」就死了,對社會,對他人,甚至對自己,又有什麼意義呢? 最多只是能夠見到閻王爺時,告訴他,我來時已「懂得了一個為人之道的道」罷了。

那麼,近現代的權威經學家如何詮釋呢?查一查,看看他們怎麼說?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解為「先生說,『人若在朝上得聞道,即便夕間死,也得了。』」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譯註為:「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傅佩榮先生在影片「先秦儒家哲學」第五講講道:「孔子說,『早晨聽懂了人生理想,就算當晚要死也不妨。』」

三位大師的解釋,大同小異,基本意思和葉先生一樣,那為什麼「朝聞道」就「夕死可矣」呢?問題在「聞道」兩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各家解說,大同小異

「聞」字意思,錢穆先生說是「得聞」,楊伯峻先生說是「得知」,傅佩榮先生說是「聽懂」,而《說文解字》曰,「聞,知聞也,從耳門聲。」耳聞者,聽聞、聽到、聽見、聽說的意思,此乃聞字本義。古籍中例子是:

《詩經·何人斯》有句,「我聞其聲,不見其身。」

《論語·陽貨》有句,「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墨子·親士》有句,「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

《禮記·檀弓上 》有句,「 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錢楊兩位先生的「得聞」、「得知」都是這個意思;而傅先生的「聽懂」也只能是「聽明白」的意思,其中都並沒有「悟」的意思,所以,這裏「聞道」的「聞」就是它的本義聽聞、聽到,聽知。《論語·微子》中,孔子說過,「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所以「朝聞道」,早晨聽聞天下有道 ,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實現了,可以「不與易」了,即便「夕死」也「可矣」。

理想實現,死又何憾?

其實,這個意思何晏和邢昺的《論語注疏》已經說得很清楚:「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設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

解讀孔子此語,如果中間加「世有」兩字,「朝聞世有道,夕死可矣」,不是就文從理順,意思十分清楚了嗎?

作者簡介:

 60年代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外語系,70年代移居香港。非專業經學研究者,有關經學文章散見於《國學新視野》等本港或內地報刊、雜誌。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對聯課程主講、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香港楹聯學會及澳門楹聯學會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