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加息戰火和大國角力等風譎雲詭、變幻莫測的壓力下,創業投資、獨角獸生態,甚至是已上市的科技公司,估值面對大幅度的調整,和極端的波動性。當中一個較深層次的元素,是不論一級市場的私募投資者,或者是二級的資本市場,都在重估創業公司的核心價值,尤其對創始人溢價的評估,似乎已由從寬趨向從嚴;對話由市好時的「你是史上最棒的程式開發師」,轉到「為什麽我們未開始賺錢」式的問責。由此而生,自然是董事局門內的叫板和飛櫈,和深夜凌晨的「致所有員工,被炒的創始人總裁除外」等等的家變。
創業者的「中年危機」?
不論是美國的矽谷,或者是內地的創投圈,近年有不少的企業創始人,紛紛辭去首席執行官一職,有些則是被炒魷魚。這給市場發出的訊號是,彼此都覺得對創始人在持續經營上,正在經歷一場身份危機。由創業者化成執行官,是否相當於創業者的中年危機?
當初創業時,企業的要求是靈機一觸、激情澎湃、電光火石甚至是孤注一擲等,需要的是一團火,一份堅持,或者是天真的、或者是簡單的,也許是牛脾氣下的産品。與投資人由剛結交,到一起走過的日子,是互相傾慕和忽悠的結晶。但蜜月期過後,尤其是走進跌宕的年頭,大家得共同面對生意從何可找,和現金從何而來這兩個企業和投資基金從來都要做好的本份,只是前期大家在舞會盛宴中喝高了,暫時忘記了。
創始人溢價是否逐漸消失?
在投資者更喜歡即時回報而不是未來的世界裏,創始人溢價是否失去了光彩?股市似乎是這樣認為的。由創始人領導的公司,有基金專門「爬」了Nasdaq Emerging Cloud指數的寵兒的數據,發現在2021年前,由創始人揸旗的一籃子的公司,相對可比公司,股價跑贏1.5倍──這是創始人溢價的證據之一。但自2022年後,用同樣公司跑出來的數據就顯示,溢價已被磨平,創始人的法力在股價中不被反映了。數據說,創始人勇於花錢研究、擴大團隊、開拓市場,但對自由現金卻無甚板斧。投資者現在要求的是更少的夢幻理想,更多的財務責任。創始人作為科技先知的時代,可能比不受歡迎的應用程式的下載次數,還要更快地消失。
是追夢主義者還是追利商人?
創始人現在是否面臨成為理想主義者還是追求利潤的營運者的抉擇?Meta行政總裁馬克·朱克伯格從夢想中的元宇宙轉向宣告「效率之年」,他在言辭中委婉地表示元宇宙也許有點遙不可及,這到底是醒覺、還是投資者逼宮的成功?
這樣的創始人是否能夠在資本逐利中找到快樂,還是他們更願意把煩人的盈利任務交給別人?在內地的科網企業中,也有不少90後的創始人,主動或被動的退居二線。這可是一場高風險的遊戲,人格碰撞,新生代的企業領袖要飛躍舞台還是敗走離場,可能取決於誰更願意妥協──是追夢還是交數?
(二之一,待續)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