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秀的總裁高管、企管大師和學者專家,有多少位會像忍者般能「忍住道氣」,懂得用減法來顛覆企業和慣例的呢?自歐美式的工業革命以降,整體社會迷戀加法,利潤、職稱和瓣數,理應該不斷倍增,但其實,我們生存的基本盤,例如「加、減、乘、除」之中,不是有一半是在做減法的嗎?社會和企業,是否應該給某种積極的「躺平」加持?
在一個着迷於「愈多愈好」口號的工業社會中,成功常被以宏偉的加數來衡量,高大上力求成為生產力的10 倍超級英雄,但細心想想,其實開放的社會,是否本來就存在着通向未來的另一條路?
開會和生産力
打个比方,「開會」,即被企業高管視為職業生涯向上攀爬的鬥獸場,當中舌劍唇槍,戰魂滿地。現在更流行在「大石砸死蟹」般、在面試期被逼簽下的同意書的允許之下,百分百地被錄/拍下,然後被放上內聯網,甚至互聯網──據近日熱搜關於橋水基金的一本調查式外傳説,該基金把員工的所有會議,統統視像存檔!
然而,從行事曆中刪除12,000 個會議是否真的能夠帶來生產力的激增? Shopify 早前說可以。或問,其實還有什麼比開會太多更糟糕?難道是「不被邀請參加」所帶來的空虛、不存在、不安全感?要克服空虛,要刷存在感, 難道一定要召集會議「頭腦風暴」的嗎?靜下來看《巨星經濟學》不行嗎?
減少開會之外,我還有更「爆」的發明:控制自己,只有必要時才發送訊息和指令,不管是Whatsapp、X、電郵、Linkedin,還是微信或釘釘等。這是多麼具革命性的概念!哈哈!但老闆是否能夠抵擋誘惑,不讓每個突發奇想的點子都被指頭送上刑台?電影 Disclosure 早就擲地有聲地點出,包括了性騷擾在內的各种上司對下屬自上而下的指令傳輸,從來都不是關於兩性和競技……而是關於權力。
還有,減法不僅僅是指消除日常的干擾,它還是關於及早關閉那些注定失敗的項目和產品。大師彼得·德魯克的「有計劃的遺棄」,不正是叫大家棄A保B,釋放資源,從而追求更有利可圖事業?
飢餓營銷是以少制多
商業上「以X少打X多」的案例其實有不少, 限制產品的範圍和數量從而形式稀缺營銷是個成功的策略。蘋果、Hermes,和Costco都是此道高手。很少人會把後者與前二者拉在一起的,但這就正正展示,稀缺的吸引力,不只存在於高檔品牌之中,其實賣便宜貨也用得上。
行為學家常指,我們常糾結於對沉沒成本(已無法回收的投入)的誤判,對放棄選擇權有恒常的恐懼,並對繁忙執迷 ,經理們是否能夠克服這些障礙,並擁抱有積極意義的「躺平」的藝術?是不是該在招聘過程和績效評估中,乾脆加上「不莽加」、「不野蠻式增長」,這些有價值的躺平?
也許,那沒有被歌頌過的英魂,其實就曾悄悄地說:「老闆,不如做少D啦?」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