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星期五及六,筆者與數位老師帶領了我校中三級的一班同學到河源巿的姊妹學校進行交流,同學們都覺得活動非常有意義。
我校選擇河源巿作為姊妹學校的締結城巿,原因有3個:
第一,當然是由於香港賴之以生存的東江水,其中一個流經地點就是河源巿。或許是其名字的意思,所以不少香港人都以為河源巿就是東江水的源頭。直至筆者在4個月前到江西贛州交流,才知道原來贛州的三百山才是東江水真正的源頭,河源巿只是其中一個流點和食水暫存之處。但不論怎樣,「飲水思源到河源」也總沒有錯。
第二,河源巿作為廣東省的4線城巿,其學校的發展規模也比較貼地一點,不會有姊妹學校比香港小型大學地方還大的情況出現。本人任教的學校建成於1962年,設施比香港普遍的學校還不足,一旦姊妹學校的校舍規模太大,着實在兩校教師交流時會產生若干尷尬。
第三,高鐵河源東站於2019年開通,與香港交通更便利,由香港西九龍高鐵站直上河源東只需1小時11分鐘,大大增加了帶學生交流的靈活程度。
當地師生佩服 港生能力眼界
我校同學與姊妹學校同學的交流模式,主要是中三級專題研習的進化版。本校中三級同學本身也會進行全級的專題研習比賽,就着一個特定的範疇進行自發專題探究,創造知識。這年,既然我校締結了一所新的姊妹學校,我們便以其中一班中三同學作為試點,嘗試以河源及香港兩地的不同情況,以1位河源同學加1位香港同學為一組的方式,就一個自選範疇進行交流及匯報。
在河源姊妹學校的師生眼中,香港是一個很面向世界的地方,當地的師生都很佩服香港學生的能力及眼界;筆者則跟當地師生說,一來,香港的發展是犧牲河源的發展而來的,香港也沒有什麼值得高高在上之處;二來,香港的確是面向世界,但面對着當代國情,香港同學所知實在少之又少。透過兩地同學的交流,不僅可以讓河源同學了解更多世界,也可讓香港同學了解更多國情,最終達致中華民族復興及世界大同。
我校有些英文較佳的本地及少數族裔同學,他們與配對的河源同學以不同語言共同匯報;有些普通話不太靈光的,也嘗試以普通話匯報;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我校有一位同學普通話不太好,一開始用粵語匯報,但之後卻轉用普通話。同學的勇氣讓我感到驕傲,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不同語言、方言也不能阻止友誼的萌芽。
香港學習壓力不及內地
我校同學感受最深的,相信是了解兩地的課時和考試壓力後,香港同學終於了解到原來香港的學習壓力,相比國內其他地方也不是最大的。河源同學在初三有中考,要留宿學校,星期一至五不能接觸手機,早上8時前有晨練,下午5時下課,晚上還有晚自習。
問到河源同學願否與香港同學交換身份,在香港讀書,幾乎所有同學都點頭稱好;反之,問到香港同學願否與河源同學交換身份,香港同學也由衷的跟老師說:「原來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要改善香港學生的精神健康,可能不是多辦幾個講座,而是走遠一點,多看看這個世界。
短短2小時的交流活動完結,兩地同學都依依不捨,互相交換禮物和聯絡方法,我校同學更盤算着如何在將來自行再到河源,再探望在河源的新朋友。雖然這班同學不可以好像其他中三同學一樣參與學校旅行日,去郊外燒烤,但我肯定他們會更加喜歡這個交流活動!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