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1:35:3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致梁錦松先生及曾俊華先生的公開信:請宣布競逐下屆香港特首

孫中山先生對年輕學生說:「我們要立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我們有這樣的人嗎?
這幾天的天氣若與香港的政治氛圍對應一下,何其相似。突現寒流,令人措手不及,陰冷的氣流,揮之不去。有人說,這對港人有所啟示。
 
電視機的畫面終日停留在數以百計的港人,包括幼兒,絡繹上山觀冰雨,心中頗覺港人可愛,証明港人嗜嚐鮮,其中一位頗出位的妹妹:大聲疾呼,「我的命運由我操控……」餘音裊裊,反激發我寫這封公開信。
 
兩位尊敬的先生:
 

一、明年沒有普選特首已成定局

 
這兩年有關政制發展,未能突破,最終原地踏步,已是定局。有人說,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的特首產生辦法,也不是普選而來,不是已過了差不多二十個寒暑?太陽還不是照樣升起?問題是,大家覺得香港這接近20年的政府管治及成果,能令人滿意嗎?
 

二、結構性的缺陷

 
多年來與朋友們一起觀察,發覺由特首產生、組織管治班子、執政、施政……都有些不順暢的地方。當然,加上立法會會議功能失調,情況便更嚴重。朋友們說,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首先,由1,200名選委選出特首,能否有充足的認受性,暫且不提。但由特首產生了說起,他怎樣組織管治班子?這些問責局長們事前互相認識的程度,對治港理念的融和、與特首的合拍程度,也是令人有所懷疑的。有朋友甚至說,一日中央不拍板,在守秘的情況下,大家可能在宣誓成為管治班子時才第一次齊集……那麼,優良的管治團隊還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磨合成功,這現象大家滿意嗎?
 

三、若1,200人真心為香港

 
1,200名選委,若真真正正的為香港前途投票,能選出一位合適的特首,其實機會也是很高的。試看不少先進的主權國家,其領袖由國會(或類似的組織)議員選出,議員人數或遠比1,200人還少,不是也能運作如常嗎?究竟我們可以怎樣做呢!
 

四、振臂一呼

 
我建議梁錦松先生及曾俊華先生為香港做齣好戲,振臂一呼,齊出來說:「我要做特首。」那麼,好事自然來,這齣好戲一定是香港政治史上的典範,本港年輕人的盼望。
 

五、你會問,梁振英先生不可以尋求連任麼?

 
當然可以,但他已經說了暫時不會想這個問題,要好好的做好任期下的其他事務。那麼,先機已失,而時間是不會等人的,梁先生及曾先生應該爭取時間,做下面的事:
 
(1) 把自己的施政理念逐一向港人解說;
(2) 最重要的是,組成自己當選後的管治班子,讓我們眼前一亮,衡量一下誰人當選,便會受那一些問責局長們組成的團隊管治。當然,團隊的認受性更可以擦亮我們的眼晴,選委們若依從民意(或大部份民意)行事,受港人愛戴的特首便會自然產生。
 

六、誰願意承擔?

 
或許有人會質疑,特首產生前,究竟有沒有人肯站出來說自己想做局長,究竟有沒有人肯承擔站錯隊的後果?若真是這樣,我真為香港人悲哀,全世界的所謂民主先進國家,實行政黨政治的,加入政黨的一天,已經是一個重要的選擇。
 
加上自己的選票,又是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政黨有輪替,但每個人為國家社會盡力的機會不會減少。若香港人沒有選擇的勇氣及承擔,哪有明天?何況,一時站錯邊,也不會是一生一世,我們也可以隨時撥亂返正,繼續奔向美好的人生。
 

七、為何指定是梁錦松及曾俊華兩個人?

 
其實也沒什麼,第三、第四個人肯站出來更好,這表示有更多人願意為本港的前途作出承擔。若這第三個,第四個競逐者也能組成管治班子,讓更多人認識本港的才俊,港人對本港前途的信心,便更大一些。
 
玉成以上美事,還有一些先決條件,除了有人肯出來說「我願意」,也要有一群一群的班底承載着領袖,誓死跟隨,作出君子之爭。最後也要選委們憑良知投出理性的一票,而中央接納按以上合情合理合法選出的特首,並委任其班子。你說難?其實也不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眾人以為美的事,全心去作,想到這裏,心底有一句話在此時自然流出:「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麼?」
 
肯站出來振臂一呼是領袖的先決條件,希望港人不會失望。孫中山先生對年輕學生說:「我們要立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我們有這樣的人嗎?
 
(封面圖片:亞新社)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