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選百大AI影響力人物 李飛飛教授與中學生深情對話:處理好科技和人的關係比研發新技術更重要

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教授李飛飛博士指出,當工具變得愈來愈強時,它對人類的影響就愈大。所以,這一代和下一代有責任,自主意識到怎樣好好應用和管理這個工具。

1976年,李飛飛在北京出生,年少時便隨父母遠赴美國。因為家庭生活拮据,她曾到餐館打工和兼職家庭傭工。跟許多移美華人家庭一樣,父母借貸開設了一家乾洗店,成為後來資助她讀大學的財政來源。直到高中,她在美國大學入學試(SAT)數學科取得滿分,獲取獎學金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開啟了她的科研之路。2009年,李飛飛加入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並在2012年獲取終身教席,2019年獲聘為大學首任終身紅杉講席教授。期間,她曾任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Google副總裁和Twitter董事。

多年來,她致力於解決人工智慧(AI)最棘手的問題,包括影像辨識、學習和語言處理。最近,她出版新著《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講述自己的成長過程、求學經歷和研究生涯,折射一眾前線科學家們怎樣理解AI的運作機制與發展前景。在生成式AI工具崛起之時,十分值得我們了解。本社輯錄李教授在台灣的新書演講會內容,以饗讀者。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圖片)
《AI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天下文化出版。(天下文化圖片)

年輕人的人生和AI息息相關

李飛飛教授形容,早在2018年已感受到科技浪潮來勢洶洶,AI正在加速進入社會各種領域,將會作為科技探索和研發的重要工具,並成為社會變遷重要因素。各行各業的朋友,紛紛向她分享使用ChatGPT有多便利,如幫助醫生撰寫病歷、物理學家處理大數據、記者創造寫作靈感。

她表示,即使年輕人對大數據、AI不感興趣,但今後的人生肯定和AI息息相關,它以看不見或意想不到的形式影響着大家的生活,以至地緣政治和經濟模式,發展前景無窮,讓人感到十分興奮。她以早前在圍棋大勝人類的AlphaGo模型為例,其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技術在幾年後幫助了生物學家發現蛋白質結構和摺疊技術,對於研發新藥物、疾病的治療方法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可見將來,機器人將會融入社會

本質上,AI是一套全新的計算語言。李飛飛提到,「人類的歷史便是計算的歷史。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希望能夠計算(compute),從分享食物到進入農業社會後,劃地、劃分財產和交易都需要用到。」從結繩記事到加法,人類的計算方式變得愈來愈複雜。而電腦(computer)強大的地方在於,不管文本還是圖片,它都能夠學習人類積累下來的知識,之後通過語言模型開始和人類產生有效和有用的交互。「時至今天,它是傳遞知識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交流的互動的工具。以前我們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AI做到。」

李飛飛主力研究機器視覺,她表示語言和視覺的模型可以交叉發展,其中一個應用場景是無人車,另一個是生成圖片和錄像。「令我很興奮的一個場景是機器人。不知道同學們小時候有沒有幻想與機器人一起生活,那是多麼好玩的一件事。我覺得在有生之年,更是在你們的有生之年,很有可能就會看到,機器人的爆發式出現。」

李飛飛教授指出,AI是傳遞知識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交流的互動的工具。(Shutterstock)
李飛飛教授指出,AI是傳遞知識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交流的互動的工具。(Shutterstock)

科技與人的關係多面而複雜

但她也提到,人類和工具的歷史非常複雜,「我們必須知道人類曾因為這個工具傷害過彼此,傷害過自己,甚至有時候你不想去傷害彼此,卻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後果。科技進步可能帶來戰爭。」當工具變得愈來愈強時,它對人類的影響就愈大。所以,這一代和下一代有責任,自主意識到怎樣好好應用和管理這個工具。

李教授又分享好幾年前母親患病,自己不斷敦促、說服母親為健康着想,按醫囑鍛煉,母親卻不情願,因為沒有尊重她的感受,令她感到沒有尊嚴。這個故事告訴李教授,縱使AI工具背後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研發者也應該看到人的複雜性,包括尊嚴與感受,看到科技和人的關係的複雜性。「不管AI多麼的聰明,但我們有很多東西是獨有的(unique),對我們每一個人、身邊的人和社會很重要,怎麼好處理科技和人的關係,與研發AI技術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我們需要帶着很多的謙卑、尊重、敬畏來創造和使用AI。」

被問到各國正討論制定AI監管措施,對私人企業的監管要有多嚴格,才能在最小化社會風險的同時,最大化人類福祉?李飛飛教授回應,工具對社會發展愈來愈重要時,必定會牽扯到法規、政策訂定的面向。讓政府了解目前的AI進程,在政策方面也能夠更順利的推動。因醫療、環境、交通、金融等領域政策目前都已經有固定框架,她建議可針對現有的框架再作調整。

她也表示,目前學術界的資源仍然不足,期許未來能夠擴大AI公共資源的開放,以應用到更多的領域,帶來更多元的發展。

李教授指出,這一代和下一代有責任,自主意識到怎樣好好應用和管理這個工具。
李教授指出,這一代和下一代有責任,自主意識到怎樣好好應用和管理這個工具。

好奇心就像一顆北極星 照明前路

談及寫這本書時的經歷,李教授指當時初稿辛辛苦苦寫了一年多,拿給在同校擔任哲學系教授的好朋友看,卻被說要重寫。「當時我特別不開心,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本書用通俗的語言寫,可以面向大眾,但今天許多年輕人正在經歷各自成長過程中的挑戰,他們的聲音在AI的世界裏並不顯著。他希望我把個人經歷融入這本書。」因着朋友的鼓勵,她最終重寫了這本書。

她續指,自己不是一生下來就喜歡研發AI,而是直至來到美國念高中,才愛上物理。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她最崇拜的物理學家,人生的後半截都在思考宇宙源頭、生命的問題。之後,她也開始對生命感到好奇:「為什麼生命會有智慧(intelligence)?是不是只有人類的生命有智慧?」沿着這些問題,她終於找到AI。

當時AI議題無人問津,但好奇心就像一顆北極星、探照燈照明了她的研究前路,她發覺「這是一個太好玩的科學,而且它有好多的應用場景」,繼而投身研究多年。她希望讀者,尤其是年輕人可以通過這本書的鼓勵,打開探照燈。「有了北極星,你以後的學習也好,工作也好,就會感覺到更開心更幸福,而且當你的北極星包涵人文價值觀時,我相信你會做出特別有意義和好的事情,對你自己、身邊的人和整個社會亦如是。」

李教授鼓勵學生透過好奇心找到自己的北極星。(Shutterstock)
李教授鼓勵學生透過好奇心找到自己的北極星。(Shutterstock)

人類的創造力更寶貴及豐富

被問到AI是否會獲取創意能力,以及這種創意會否只基於先前的資料和模式,李飛飛教授以AlphaGo的博弈為例,指出當時的電腦運算第一次展現出了人類所無法展現的創造力。身處AI發展領域,相信電腦隨着發展,必定會愈來愈具創造性。但同時也應該更加關注人類的創造力的寶貴及豐富,我們不需要太過擔心AI產生的創意將取代人類的問題。

她又問答環節重申,高中生要自由地尋找自己想要尋找的面向、保持好奇心,比起累積技能來的更重要。「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期許學生應該找到自己熱愛、重視的領域,才是幸福且重要的事。」

講者簡介:

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教授、以人為本AI研究院共同院長、首位紅杉講席教授。現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及電腦協會成員,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並在學術界獲獎無數。非營利組織AI4ALL創始人兼董事。

曾任Google Cloud人工智能暨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過去在多場學術會議中擔任主講人,包括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葛麗絲.霍普女性電腦科會議及2015年TED大會。她於2015年獲選《外交政策》雜誌「全球百大思想家」,並於2016年榮登紐約卡內基基金會優秀歸化移民。2023年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AI影響力人物。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