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學生生命的貴人──觀台北生命教育有感

學生學習從來不限於校園發生。在生命及價值觀教育而言,尤其如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運用社區資源,配合家庭教育,共同培育學生優質而豐盛的生命,在在需要思考。

承接前文:〈成為學生生命的貴人──觀北京生命教育有感〉

在前文,我分享了在中國內地研討會的所見所聞,以及跨學科教授生命教育的策略。教授生命教育要見效,除了有效的課程設計外,更不可或缺的是正向的氛圍。生命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孩子的價值觀受環境影響。正如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所言:「個體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被動學習的。」

在今年10月,我帶團參訪了中國台北,了解當地生命教育的發展。當地重視環境塑造,認為德育是源自家庭,啟發於學校,實踐於社會。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將分享兩個台北機構的例子,他們推動生命教育,便是從孩子的生活環境入手。

連結家校社區 營造有利氛圍

隨着社會的發展,家長有更多管道可以獲取學校資訊,加上他們的教育水平愈來愈高,已從被動的參與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台北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以下簡稱彩虹愛家)的工作正是為家長和學校建立了一道橋樑,讓家長能參與到學校的生命教育課程中。彩虹愛家的核心事工是為家長提供教育,同時也鼓勵他們成為志工,服務其他孩子。彩虹愛家向家長志工提供相關培訓和教材,讓他們能夠在學校中引導德育活動,例如故事講述和戲劇表演。核心志工更會承擔統籌工作,以及組織家長共同備課會議,互相分享生命教育理念及心得。

我認為彩虹愛家的重點在於凝聚,透過連結家庭、學校和社區,營造有利生命成長的氛圍。而在香港,學校亦可在教師的支持下,開放部分生命的事工,讓家長參與。對於家長來說,他們可以學習更多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技巧,延伸學校生命教育到家庭,使孩子受益。至於學校方面,生命教育常常透過故事分享和體驗式活動來實施,這需要足夠的導師,而家長的參與可以幫助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受彩虹愛家經驗啟發,一些學校曾申請優質教育基金,組織骨幹家長志工到台北接受培訓,並在香港啟動家長生命教育志工工作,一直努力至今,值得大家借鏡。

連結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s):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的生命教育2.0 模型。
連結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s):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的生命教育2.0 模型。

善用社區資源 加強社區歸屬感

另一方面,生命教育重視人際關係,注重社會能力的培養。我認為最理想的社會教育方式是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而與社區機構合作是一個極佳的途徑。透過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合作,不僅能減輕教職員的負擔,還能豐富課程內容,同時提升學生對社區的歸屬感。

華江小學正是一個良好的範例,他們充分利用鄰近的社區設施,解決資源的問題,並且開發了一套獨有的校本課程。該校位於舊社區,在年輕人口外移和少子化的影響下,教職員人數有限,而弱勢家庭的比例卻很高。最終,教學團隊善用鄰近的華江雁鴨生態自然公園,與當地的保育機構──華江濕地守護聯盟合作,開展雁鴨知識課程(例如認識雁鴨的種類和特徵)和相關主題活動(例如設計雁鴨繪本、溼地公園體驗活動),由老師和機構義工共同教授。除了生態教育,社區關懷也是課程的主軸。該校經常會安排學生與社區有深入的接觸,實地走訪,例如在鄰近市場收集廢棄洋蔥皮,然後由當地的家長志工帶領,進行洋蔥染活動。華江小學推行生命教育的策略重點在於擴展,結合社會和家長的資源,豐富校內的課程。

學生學習從來不限於校園發生。在生命及價值觀教育而言,尤其如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運用社區資源,配合家庭教育,共同培育學生優質而豐盛的生命,在在需要思考。

下期預告:現今學生是網絡世界的原住民,無論學生、生活、社交、娛樂,難以完全離開網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如何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以應對網絡時代的挑戰?筆者近年開展資訊素養x生命及價值教育工作,親睹一些學校作出很有意思的嘗試,將於下一期跟大家分享。

連結(點按文字進入):

成為學生生命的貴人系列 2

江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