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2022年港府發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如今,香港創科發展如何?面臨哪些挑戰?12月18日,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聚人才創未來」2023年度活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活動發布了香港首份《香港創科人才指數2023》報告。
創科發展,人才先行。創科人才是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的活動主題。據了解,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於2016年成立,持續關注、支持創科人才,投資超過60家初創企業,支持了440多位創科人才,以「創投基金+創業平台研究院+創科公益」的架構,積極倡導、主動參與搭建可持續的創新科技生態。
填補香港在人才指數領域空白
據悉,此次發布的《香港創科人才指數2023》(下稱指數)由紅杉中國旗下公益機構創科香港基金會,聯合香港科學園與香港數碼港作為戰略合作機構、普華永道作為專業顧問,對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全球人才指數、矽谷指數等指標體系,跨30家創科相關機構進行大量數據收集、進行40多場精準人群訪談、近百人次行業專家論證、撰寫歷時一年完成。
指數梳理了5年來創科生態的逐步改善和1年來的創科發展變化,構建了一套科學反映香港創科發展與人才現狀及趨勢的指標體系,填補了過往香港在人才指數領域的空白,幫助社會各界了解香港創科現狀,助力以香港優勢引才,釐清施政者分布資源的優先級。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致辭中表示,這份報告內容詳盡,以大量扎實的數據,全面、深入和有系統地分析了香港在人才資源、載體、效能和生態等各方面的現狀,列舉了香港的優勢,也指出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並提出20多項建議。這份報告為特區政府創科政策的制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細明表示,香港創科生態在近幾年來蓬勃發展。數碼港匯聚超過2000家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包括7家獨角獸企業,數字在5年以來翻了一倍。在政府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一周年之際,指數的發布,為香港創科人才的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參考,有助社會各界出謀獻策,進一步充實創科人才資源。
從1到N 釋放科研轉化潛力
指數核心發現,雖然創科文化在香港尚未真正形成,對創新科技的認識還未達到,但在政府與各界的推動下,創科生態與文化在近年來顯著提升。在2023年全球創新生態報告中,香港初創生態排名上升至第二位。
此外,香港依託全球領先大學與科學家資源,在專利申請和學術產出方面都表現出強勁的勢頭,科技影響力受國際肯定。指數提到,2021/22年度香港各大學知識產權相關收益之總和約為29.9億港元,5年內增長翻倍(101.15%)。但無論知識產權相關收益還是衍生公司數量與國際頂尖大學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經濟效益之開發仍有不少增長空間。
值得期待的是,新一屆政府於2023年設立「產學研1+計劃」,投入100億元以激勵產學研協作,鼓勵更多私人企業參與或投資科研項目和科技創業活動,以期釋放本港大學團隊科研成果轉化的潛力,推動從一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
北都若建大學城 為創科帶來新機遇
立法會此前發布的文件顯示,香港勞動人口過去5年減少了21.9萬人,企業職位空缺由2021年3月約3.9萬個大增近1倍至2023年3月約7.8萬個,空缺率2.8%為9年來新高。
由於香港勞動人口下降,短期內創科人才高度短缺、供不應求。指數提到,雖然香港近年受國際環境影響吸納了更多內地優秀生源來港,但畢業後留港工作僅不到三成。與此同時,香港在吸納國際生源方面的表現並不突出。此外,香港正面臨人才兩端流失的困境,即臨近退休年齡但仍希望發揮餘熱的資深教授和渴望快速升職的年輕學者正在遠離香港。
在活動現場,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盧麗華指出,香港的大學發展受限於學校規模,而如果可以在北部都會區建立研究生的大學城,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設施、住宿環境和創科空間,這將會給香港創科帶來新機遇。
指數還指出,香港若想突破創科瓶頸,應善用大灣區優勢,深化與內地的協作。粵港澳大灣區坐擁全球最完整的製造業供應鏈與龐大的消費市場,而缺乏供應鏈與產業支持、本地市場規模狹小與土地供應緊張是香港創科產業化、規模化一直以來的難點。與大灣區城市的分工協作是全球新形勢下,香港突破自身局限的關鍵。
學院派成創業主流
在現場,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聯合創始人、主席沈南鵬指出,來自香港各高校的創業者成為了香港初創企業的中流砥柱,從各家大學出來的初創公司數量在近5年間增長約4倍,其中不少是「導師+學生」的創業模式,學院派的創業者佔香港獨角獸一半以上,成為香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
為了加速青年科學家的成果落地、發揮青年科學家的榜樣力量,活動現場還發起了「香港青年科學家創業計劃」。
沈南鵬表示,香港青年科學家創業計劃重點覆蓋新能源、新材料、醫療健康、大數據等多個前沿科學領域,將整合紅杉、HKX及大灣區InnoX體系化孵化賦能資源,為青年科學家提供大灣區深厚、完善的供應鏈,幫助他們更爲順暢地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商業潛力的產品和服務。
作為首批加入此計劃的成員,香港理工大學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院副院長、材料與器件中心實驗室副主任、軟材料及器件講座教授鄭子劍博士表示,香港青年科學家創業計劃為有創業想法的科研人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他希望借助這個平台,讓實驗室的科學技術「走出來」,實現產業化發展。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