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教師是備受尊重的人,這是因為人們相信教師是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中國儒家的傳統思想,「天地君親師」,把教師與君王和父母並列,可見教師地位的崇高,備受尊重,享有極高的尊嚴。然而,今天的情況是,教師的尊嚴,正從高點下滑。
教師尊嚴受損
前些時,與一位老師茶聚,談及工作近況,她面有難色,告訴我一次與一位屢屢遲到的學生面談的經過與感受。問及這位學生為什麼老是遲到時,這位學生一面找藉口,一面認為遲到是自己的事、是自由,老師太嘮叨,太煩,最後以不屑的口吻說了一句話:「沒有我,學校就會被殺校,你也可能失業……」當時在場的幾位老師,默然相對,所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尊嚴受損。
或許這位學生說得很無意,但很真。不管他代表的只是個人的觀點還是一部分人的觀點,的確,教師的尊嚴,正在不斷地磨損。教師尊嚴受損的慘澹與淒涼,不是當事人,不會感受到那股殺傷力。教師尊嚴受損當然有不同的因素,但也源於一些不可否認的客觀現實。
教育的功利價值消失
首先是教育的功利價值正在逐漸消失。自古以來,中國人讀書上學,是為了改變命運,改善生活。這於古代科舉時代的「金榜題名」,學而優則仕,便能一朝富貴,光宗耀祖,最為顯著。今天的接受教育者,雖不一定以能「出仕」為目標,然能在政府部門出任一官半職,有光明的前景,拿個穩定的收入,也能改變命運。然而,隨着經濟發展,因受教育而向上流的社會階梯已被堵塞,除了尖子以外,個人的教育和名成利就沒有必然的關係,教育工作者作為「可以讓你名成利就」的中介功能,也就沒有了。望子成龍的家長,對老師的態度,也不復當年。
道德問題影響教師尊嚴
教師尊嚴受損的另外一個原因,和個體影響群體有關。自古以來,人們對教師職業的期望,都要求教師不是普通人。要求教師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聖人」,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遠離燈紅酒綠、聲色犬馬,才配得上「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行為世表」的老師職稱。年前一位女教師的粗言穢語風波、高等學府教師鼓動學生以違法手段表達訴求的行為,以至近日的師生戀事件,雖屬個別事件,但說對教師行業的尊嚴沒有影響,是難以令人相信的。
的確,教師不同於其他職業。道德高尚,業藝精專,才能「傳道授業解惑」,才能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然而,教師也是人,教師也是一份為個人生存發展的普通職業。對於學生的「沒有我,學校就會被殺校,你也可能失業……」我們不必介懷,因真正的尊嚴不是源於同情與憐憫,也不是靠口舌辯出來的,它必須源於內心,只有源於尊敬者內心的,才是真實的尊嚴。
學生的「沒有我,學校就會被殺校,你也可能失業……」雖只是隨意的一句話,能出於學生之口,難保家長沒有同樣的想法,老師聽進耳裏,心在淌血,也許會質疑我們的教育政策有否維護教師的尊嚴。筆者相信,維護教師的尊嚴,教育局有一定的責任。當然,身為教師,也不能做出道德失範的行為,在這網絡楳體影響深遠的年代,實不能小覷「一枝竹篙」的殺傷力。
2014年台灣的一次教育交流會,就有老師提出「台灣教育的下一步,從重建老師的尊嚴開始」。近年,香港的教育,表面平靜,但危機處處,教師士氣衰落,和尊嚴受損不無關係,我們是不是也應放下一切,同心同德,重建教師的尊嚴呢?
(封面圖片:Pixabay / 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