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NOVA Ensemble齊迎香港作曲家聯會新舊作品40年

指揮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將沒有太大關連的音符,在不同樂器的演奏者之間,串連成言之有物的氣場,指揮引導樂師,奏出感染到他們自己的樂音,從而再轉化成傳導到聽眾層面的第一次感受,需要多好幾倍的理解能力。

自小很怕接觸新作品。可笑的是,筆者的第一篇參賽樂評文章,就是評論新音樂的演出。轉眼30多年過去。原來另一邊,當年由青壯派作曲家組成的香港作曲家聯會,也已成立了40年。今次,適逢重要的周年紀念,聯會搜羅這幾十年來會員的部分新舊作品,與NOVA Ensemble合作,以會聽眾,作為一個序幕。

剛於年初逝世的林樂培大師,在60年代初,曾改編了一些小品,而寫給小提琴及鋼琴演奏的《古舞曲三首》,就是出於那個時代。現場聽到的版本,為旋律性非常高的中國風格音樂,基本上聯想不到與新音樂的難懂特色,有什麼關連。擔任小提琴獨奏的陳朗瑚,技巧完備工整,但卻在表達歌唱性的韻味上,少花了心思,較為浪費了表現自己和音樂色彩的機會,特別在旋律較耳熟能詳的旋律中,聽眾的要求就會更高了。

李一葦指揮仔細

比較有趣的是,除了第一首作品外,全晚的演出,樂師以外還有個指揮在台上。李一葦,本身亦為一位作曲家,即使在只有三重奏的樂曲中,亦擔任指揮這個職責。

林俊熹所寫的《道盡窮途》(In Extremis)及彭振町所寫的《如雪》(As Snow)兩首樂曲面世相隔10年,前者為弦樂四重奏,而後者則為鋼琴五重奏。由黎逸晞、陳朗瑚、凌藝廉及潘澤然組成的四重奏,在演奏大量泛音、及與正常的和聲旋律之間不斷游奏方面,在李一葦的指揮下,成員在樂句的對比及整齊度非常良好,在經常突然停頓的句子思維裏,指揮對於樂句的呼吸,演繹得很不錯。而加入了李玟鋗的鋼琴部分,《如雪》的演奏更為流暢易懂,雖然一如所有新作品,難以即時記得旋律,留下的只會是一堆感覺。

紀大衛教授(Dr. David Gwilt)於90年代初所寫的《變體》(Variants)算是比較易聽的作品。長笛手梁俊彥、單簧管手吳麗文、及李玟鋗組成的三重奏,在這首樂曲中,情緒變化與音樂的氣氛非常分明。李一葦的指揮非常仔細,在這首人數很少的樂曲中,營造出多層次的色彩,3位演奏家的演出,音樂的表現力亦比預期豐富,個性出眾。

李玟鋗的鋼琴演奏,與指揮的型態理念相當近似,而她的表現,亦往往帶動了整段作品的生命力。觀眾在上半場頗為嘈吵,演奏在進行中不斷大聲談話,或把弄物件製造噪音;甚至模仿吹管樂器演奏者,在製造吹氣的聲響,像來搗亂多於來欣賞音樂會。更甚的,有成年人說出挑囂藐視的話語,說估不到全晚都奏「這種」音樂,話中還附帶難聽的助語詞。香港能有「這種」人士入場聽音樂會,只能說一句嗚呼哀哉!聽不入耳大可以立即離場,犯不着在場內騷擾別人、說難聽說話意圖搗亂。

最難懂的樂曲

下半場的樂曲較為大型,而且還加入了中國樂器笙和琵琶。擔任演出的為盧思泓及彭偉倫。第一首作品,為盧厚敏的《薩》(Shakhi-Zinda)。在這首樂曲中,作曲家本運用中東一帶的音樂素材,不過筆者認為整個氛圍,更有西藏宗教音樂的莊嚴及虛幻的感覺。樂團在掌握和聲的感覺和力量,非常具有感染力,音樂的演繹亦令人聽得非常舒服。

論整晚最難懂的樂曲,莫過於為了今次周年紀念而委約的作品,葉樹堅所寫的Sempre Invictus「永遠前進、永遠開放、永遠忠誠、永遠無敵、永遠自由、永遠更多、永遠偉大、永遠準備、永遠警惕、永遠需要精神上的改造」。這首樂曲虛無縹緲的程度,可真是完全脫離了旋律的範疇。不過,不得不讚揚李一葦的指揮,他將音響上色彩變化多端的可能性,隨着樂器層層疊疊的演奏聲響,將一個其實令人聽得一頭霧水的程序,變成只談色彩的和聲遊戲,而且抑揚頓挫所產生的力量變化,亦令到樂曲成為能夠拉着聽眾走的作品。而接着梁康裕所寫的《旅 二》(Excursion II),更為貼地而實在的氣氛,便令觀眾更易於接受了。

對於整晚的感覺而言,發覺指揮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將沒有太大關連的音符,在不同樂器的演奏者之間,串連成言之有物的氣場,指揮引導樂師,奏出感染到他們自己的樂音,從而再轉化成傳導到聽眾層面的第一次感受,指揮作為一個中介,了解樂譜及對色彩的感覺,恐怕要比分析傳統作品,需要多好幾倍的理解能力。這一點,當晚李一葦的表現令人非常佩服,而亦極令人滿意。樂師之中,包括資深的著名音樂家和新秀,樂團在跟貼指揮的理念方面,感覺上亦非常統一和專業,效果確實令人有驚喜。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3年10月27日於上環文娛中心劇院上演的香港作曲家聯會40周年「傳承‧美樂之河」NOVA Ensemble音樂會。

傅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