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邀請港鐵研究重新規劃及發展紅磡站和周邊鐵路設施用地,以及紅磡體育館以南的臨海和碼頭設施用地,更新紅磡站配套、釋放商住樓面,及締造活力海濱。而近日對於葵涌貨櫃碼頭應遷至其他地方抑或升級轉型,亦有爭議。
筆者認為這兩個地區有巨大發展潛力,是香港市區賴以更新及轉型的重要關鍵,但若依照長久以來的模式,讓發展商將用地拿來建樓,或讓港鐵公司在鐵路站上蓋及附近地段興建商場和住宅的話,那必然將一成不變,導致土地未能用得其所,無法釋放發展潛力,同時會令社區失去特色和吸引力,一個不好甚至會淪為啟德翻版。對於如何搞好鐵路站與碼頭港區的再發展,港人最樂於前往旅遊的日本東京的經驗可謂無出其右,受到港人以至世人鍾愛,能發揮應有效益,值得香港借鏡。
借鏡澀谷和東京站
事實上,紅磡站上蓋多年無重新規劃及發展,一直只得港鐵紅磡大樓及多層停車場;停車場長期權充大型戶外廣告板,實在是大大的不妥──世界上沒有幾個主要鐵路站或交通樞紐的上蓋或周邊用地,會被如此浪費及不在乎其商業價值與效益。
談到車站上蓋的再發展,近年較突出的是2019年才建成,位於澀谷車站正上方,集車站、商場和辦公室於一身的澀谷Scramble Square,頂層與樓頂亦設有觀景台設施「SHIBUYA SKY」;同時間車站與周邊街區亦再開發,令澀谷在疫後成為全球矚目的旅遊景點。當然,不可不提的還有東京車站(東京駅),今天已成為地下商店街與歷史建築保育的典範,隨便在車站也可逛上半天。透過活化保育,東京車站與周邊的丸之內,被打造成集購物、飲食、娛樂的車站城市「Tokyo Station City」,在重現歷史原貌的同時,亦向世界展示其新穎特色。
從未釋放交通樞紐的發展潛力
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早前在明報撰文(〈活化紅磡車站 善用土地資源〉,2023年11月27日),提出他對重新打造紅磡車站、香港體育館及周邊一帶的初步構想。當中提到將紅磡站一帶規劃為灣仔會議展覽中心的分館、備用館、會議廳或特色展館等,加強九龍地區會展設施的建議,甚為可取。事實上,儘管紅磡站作為直通車往返內地的香港終點站的歷史角色,已被高鐵網絡和西九龍高鐵站取代,但隨着屯馬線及沙中線過海段開通,紅磡站作為主要交通樞紐的角色並無減弱。無奈車站周邊除了住宅、殯儀館及舊區之外,實在沒有什麼值得讓人前往和消費的地方,人們唯有匆匆轉車到他處。而較具吸引力的香港體育館已有40年歷史,姑勿論在紅館舉辦演唱會本來可能是一個錯配。
謝偉銓在文中指出,隨着各隧道實施智能繳費,目前紅隧收費廣場已有條件重塑或興建上蓋,轉作其他用途。其實再加上作為交通樞紐、擁有紅磡體育館和理工大學、接連尖沙嘴東部及紅磡海濱,紅磡站及周邊本應是個擁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地區,可是就一直未能按原有發展計劃吸引市民和旅客──這明顯是規劃的問題。我們看到世界其他城市的主要鐵路站或交通樞紐,普遍會形成自己的商圈,規模夠大的話則有機會發展成副都心;但在香港,奇怪的是作為交通樞紐的地方反而不太旺──金鐘、紅磡、大圍、西九龍皆是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如要重新打造,發展出有效益、富特色、不同設施有協同作用與一致性的新社區新地標,就不能依樣畫葫蘆,須擺脫以往建屋主導、由發展商與港鐵「打包」整個地區發展的規劃模式,必須比目前更有遠見和商業眼光,才有望打造一個可集澀谷和東京站優點於一身的「紅磡駅」。
政府猶豫不決 令航運業陷困局
至於有關葵青貨櫃碼頭應否重置的爭議,我們也清楚本港航運業不可輕易言廢,需繼續保持競爭力。然而葵青貨櫃碼頭佔地龐大,9個碼頭佔地約279公頃,位處核心地帶,佔用大面積市區土地資源。即使撇開污染問題不談,實際上遲早也要重置,只是政府遲遲未肯研究覓地選址搬遷,令一切可能性都落空。同時,碼頭吞吐量和世界排名又拾級而下,碼頭設施愈趨落後,令航運業陷入困局。
因此,筆者以下建議是以貨櫃碼頭能夠重置為前提而提出的。筆者發現,葵青貨櫃碼頭無論是發展背景以至地形,皆與東京台場十分相近。假如貨櫃碼頭有望重置,將來的再發展計劃可參考台場或東京臨海副都心的規劃。
港區再發展的軌迹
話說台場原本是江戶時代末期,幕府方面為了抵禦外人入侵,而在品川的東京灣水域所修築的一系列炮台,作為江戶海上防線。後來東京港開港,開始大規模的突堤建設和填海造地,台場部分地方成為垃圾堆填區;到後來演變成填海地與人工島。1989年,在時任東京都知事鈴木俊一推動下,「東京臨海副都心」開始開發。隨着1993年彩虹大橋開通,後來東京臨海高速鐵道臨海線全線通車,許多大型企業總部陸續遷入,娛樂及購物設施亦相繼開業,令台場成為東京都重要景點之一。
1970年,葵青貨櫃碼頭的首3個碼頭於醉酒灣填海地上興建,而醉酒灣的地名為英文名「Gin Drinker’s Bay」反譯所得。1930年代,駐港英軍為加強香港防禦,特意修築由新界西部醉酒灣至新界東部西貢區牛尾海的防線,並命名為醉酒灣防線。1955年,政府開始在官塘仔灣填海發展工業區,因而改於醉酒灣和青洲之間築堤傾倒垃圾,形成醉酒灣堆填區。60年代末期,政府決定在醉酒灣啟動填海工程以興建貨櫃碼頭,開展了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歷史。
猶勝台場的葵青港
依筆者看來,葵青貨櫃碼頭位於藍巴勒海峽兩岸,可盡覽港島西北岸美景;藍巴勒海峽本身也景色優美,橫跨海峽的昂船洲大橋的造型與景色亦相當吸引,絲毫不比連接台場的彩虹大橋遜色,交通基建完備,能直達機場、港珠澳大橋及核心商業區,基本上已具備發展成旅遊、商業及居住的重要地區的條件,將來可成為本港出海、購物和海濱休閒活動的主要景點。與東京港一樣,葵青港可保留部分貨櫃碼頭及港口設施(8號和9號貨櫃碼頭較適合),毋須全面搬遷,以繼續滿足不同界別的需要。
現在政府最需克服的是,從長久以來土地房屋只是建屋的固化思維與規劃模式,進化為以活化更新整個都市為目標的嶄新城市規劃,提升香港吸引力,重新將香港締造成一個旅遊之都及東方之珠。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