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學生生命的貴人──觀北京生命教育有感

誠然,生命教育獨立成科,有助綱舉目張,令學校不同的價值教育、生命教育專項得有骨幹承託而變得有系統。但在獨立成科的同時,「讓生命回到教育主場」亦很重要。

由於工作需要,我經常出席不同的研討會,走進不同城巿的學校。近日,我出席了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專業委員會第10屆年會,是國內其中一個最具規模的生命教育交流平台。在分享香港經驗之餘,我亦跟內地同行交流生命教育的最新發展,獲益良多。

這次會議主題是「讓生命回到教育主場」。所謂回到教育主場,就是將生命教育帶回學科教學,實現學科育人。為回應這主題,大會的安排很有心思,既有相關的學術研究發布,也有各科教師的課堂展示,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和美術科等,令我感受頗深。在徵得首都師範大學唐斌教授同意後,茲將唐君的研究成果,與諸君共享。

生命教育的有機結合

常有人認為美、音、體等術科是生命或價值教育的配角。唐教授是美術教育專家,認為「美術實踐活動是以審美情感的體驗或表現為要旨,具創造性的形而上的生命實踐活動」,即學生能透過美術實踐及創作,學習審美觀,並在形而上層面作生命實踐。是故,美術科不從屬於生命教育,有自身的學習任務,亦有其獨有的生命教育角色。

在席間,唐教授舉出一個來自濟南的教學案例:該校原有課程需要教授學生製作布偶,卻未有探挖傳統民間工藝所含的文化和價值。教師乃將製作布偶改為製作布老虎。在山東文化中,母親會縫製一隻布老虎,放在孩子的枕旁,祈求他們的健康得到守護。老師認為這個習俗很感人,所以在課堂上先帶領學生賞析山東布虎在造型、色彩、裝飾、布藝針法上的特點,繼而引領學生思考布虎的文化及價值內涵。接着幫助學生思考,怎樣透過布虎的創新設計,展現對家人的情感。最後,着學生動手做布虎,向家人傳遞情感,為傳統工藝尋找現代意義。在我眼中,這正是學科跟生命教育有機結合的良好示例。

讓生命回到教育主場

有指生命教育需要獨立成科,以為滲透和融合,會削弱生命教育的成效。誠然,生命教育獨立成科,有助綱舉目張,令學校不同的價值教育、生命教育專項得有骨幹承託而變得有系統。但在獨立成科的同時,「讓生命回到教育主場」亦很重要。現今社會急劇轉變,學生面對的生命困頓與挑戰,不知凡幾。學校課程實難以撥出足夠課時全面回應。而生命教育與學科課程作有機結合,除了能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有利提供更多生活連結及實踐機會,更能建立教學團隊及良好校園氛圍,可謂一舉四得。

要在學科中教好生命教育,最重要訣竅是充分理解學科在生命教育的獨特角色,做好頂層建築,並要尋找好的主題作為落腳點,才能讓學科的知識技能與價值取得良好平衡。筆者在生命教育領域工作多年,深知要鼓勵更多同工參與其中,實在需要更多切合本地課程及學生需要的良好示例。藉此機會,謹向同工介紹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早年舉辦的「點滴成河──傑出生命教育教案設計獎」。透過有識之士的「集氣」支持,學者、專家及前線教師的嚴格評審,該中心在語文、數理及科技、人文及通識、體藝及非正規課程等領域中,挑選了一批有機結合學科教學與生命教育的良好教案示例,並安排了得獎教師作專業分享(詳情請看以下連結),相信可為同工提供靈感。

早於1996年,香港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首先推行生命教育課程,其後再由全人生命教育學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不同辦學團體等機構致力推動,有不少中小幼特學校已發展具校本特色的生命教育課程。適逢生命教育在港紥根近30年之際,筆者除了向生命教育先行者,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已故楊吳韡春校長致敬,更期待在下一個10年,迎來「讓生命回到教育主場」。

連結(點按文字進入):

  1. 點滴成河──傑出生命教育教案設計獎
  2.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十屆年會

成為學生生命的貴人系列 1

延伸閱讀:〈成為學生生命的貴人──觀台北生命教育有感〉(成為學生生命的貴人系列 2)

江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