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與城市宜居指數

假如我們把今年6月,英國學人智庫(EIU)的香港宜居指數,與明年相若時間的數據作一比較,或許可以看到港人對本年10月《施政報告》施行後的效果的真正滿意度。

2023年6月,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簡稱ElU) 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宜居指數,結果顯示,在COVID-19大流行後,全球秩序得以恢復,世界上許多城市的生活品質再次上升,全球平均宜居性得分已升至15年來最高的水平。(註1)

值得留意的是,隨着經濟從疫情中復甦,亞太城市取得了最大收益,在排名上升的前10名中佔了8個,威靈頓(紐西蘭)飆升了35位,至第23位,奧克蘭(紐西蘭)上升了25位,而河內(越南) 則上升了20位,我們居住的香港排列61,上升了13位,上升幅度最高的第10名。(註2)

我為什麼講宜居指數?目的與特首10月25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有關。

《施政報告》關注度高 近年罕見

這一次《施政報告》發表前的諮詢工作,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施政報告》發表之後,市民的關注度也是近年罕見,相信在疫情之後在所謂復常之後,市民都關心,香港如何走下去?香港會有什麼變化?是否仍會是我們樂意居住與生活的香港?

說到這裏,我補充一下,EIU的世界城市宜居指數的製作標準,是根據5個類別30多個指標對城市進行排名,今期被評估的城市有173個,5個類別是穩定性(25%)、醫療保健(20%)、文化和環境(25%)、教育(10%)和基礎設施(20%)。

看到這裏,相信大家都明白筆者為什麼把《施政報告》與宜居指數掛鈎吧。

每年《施政報告》發表後,傳媒對市民都提出大量查詢,進行評分,評論公眾對《施政報告》的滿意度,但我往往有一個疑問,《施政報告》發表後,市民的滿意度,只是一個前期數據,實施後的滿意度才重要。

假如我們把今年6月,英國學人智庫(EIU)的香港宜居指數,與明年相若時間的數據作一比較,或許可以看到港人對本年10月《施政報告》施行後的效果的真正滿意度。

宜居指數是搶人才關鍵

今年《施政報告》最吸睛的潮語之中,我特別喜歡「搶人才」這3個字。過去幾十年,我是教育界中人,慣用的思維是培養人才。時代不同了,有人說,「搶人才」才是世界用語,但我想搶人才之後,都要考慮如何留住人才吧!所以,宜居指數既是一個考慮,同時也是一個考驗。

《施政報告》發表前,傳媒的另一個關注的範疇是樓宇政策,尤其是否要「減辣」?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在我看見宜居城市的評估指標時,穩定性所佔位置非輕。原來居處的穩定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日後,也許我也要在思考香港的稅制及樓宇政策時,明白施政者可能需要考慮穩定性,而不會頻密修訂吧。

好像大學排名一樣,世界上有不同的機構每年製作排名表,為什麼筆者選取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的報告作出比較呢?一,它的公信力較高(註3);二,它是較新的數據(今年6月),適宜在下年度《施政報告》發表前,作為本年度施政效能的參考。大家拭目以待吧。

註:

  1. EIU的宜居指數在2023年的調查中因疫情消退而大幅上升,在所有172個城市(不包括基輔)的平均指數達到76.2分(滿分100),高於一年前的73.2分。達到15年來的最高,但要留意明年的評分,會因為俄烏戰爭及以巴衝突,平均指數或會大降。
  2. 過去12個月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按次序為紐西蘭威靈頓、奧克蘭、澳洲珀斯、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越南河內、澳洲阿德萊德、馬來西亞吉隆坡、印尼雅加達、德國史特加和中國香港。
  3. 維基百科2023年6月23日介紹本年世界宜居城市排名時提出,最具公信力的兩組數據來自「美世生活質素調查」及《經濟學人》。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