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希望能夠多發揮自己在創新及科技的知識和多年累積之經驗回饋社會,所以在立法會的工作中主要聚焦在「科研轉化」及「科普教育」兩大範疇。因此,筆者對行政長官李家超於10月25日所公布的2023年《施政報告》中有關政府推動創科發展和創科教育的政策特別關注。針對創科發展,筆者上周已在多個媒體平台上發表評論,本文則集中描述筆者對《施政報告》創科教育的看法。
從小做起 藝術融合STEAM
首先,筆者一直以來都認為創科教育是要從小做起。從教學入門角度分析,創科是一門應用科學,過程要求學生善用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STEAM)。簡單而言,創科應用了「系統開發生命周期」(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SDLC)牽涉的四個基本步驟:
一是「問題定義」,學生利用科學理論(S)去發掘問題,例如環境出現異常;二是「問題分析」,利用科學,透過數學(M)去分析箇中原因;三是「方案設計」,針對原因,利用軟硬件科技(T),設計解決方案:四是「落實設計」,利用工程(E)工具例如編程,有序地開發目標方案,並進行功能測試,確保問題能被有效地解決。
近期學界進一步加入藝術(Arts,A)元素,推動STEAM教育。Arts代表創意,它能如何與STEM融合呢?學界眾說紛紜,而筆者視之為「跳出框框」(Think out of the box)的思維,適用於以上四個創科階段的任何之一。大家對SDLC的概念有基本的認識後,便可以更容易理解《施政報告》的STEAM政策安排。
表面看來,雖然今年《施政報告》在STEAM教育範疇落墨較少,只有一段(第162段),但實際上內容言簡意深。政府建議開設小學科學科;提升學生數學能力;加強培育STEAM精英等措施。筆者一直倡議科普教育由小做起,所以非常歡迎政府在小學加入科學科,然而政府必須制定清晰的教育及課程框架,否則老師便無所適從,而且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宜由有科技背景的老師去負責,學校必須及早物色,教育局也應及早進行培訓。
另外,今天人工智能(AI)技術炙手可熱,AI應用遍布全球,各行各業無不爭相使用,而AI模型建基於以數學(尤其是統計學)為核心的大數據技術,因此,筆者認為中學生不論屬意修讀文、理或商科都應該對統計學有基本認識,才能了解到AI算法的原理,有助他們未來在工作及生活上活用創新。
加強科學數學教育 認知AI
再者,進一步細讀《施政報告》,在附件第二節,政府羅列了「繼續生效的2022年《施政報告》指定項目指標」,當中第71段專注STEAM教育,這安排反映出政府對推動STEAM教育工作的堅持,為培育香港未來創科人才不遺餘力。
這些項目指標與今年《施政報告》所建議的措施前呼後應,當中包括政府要求公帑資助學校達到以下的要求:2023/24年度,STEAM相關同工做好專業培訓、每年舉辦或參加高質STEAM活動、開設小學數學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計劃、公布小學科學課程框架;2024/25年度,高小推行編程教育、初中課程加入AI、建立中小學校本人才庫;以及2025/26年,推行小學科學課程、中學數學老師接受數學建模培訓等。
這些指標是為加強中小學生科學和數學的基本功而設,是推動創科教育關鍵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CSF)。筆者非常支持,並希望這些安排能夠更加普及,延申至非公帑資助學校。
設創科中心 共享教學資源
最後,筆者於《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曾建議政府設立跨部門的「創科人才發展督導委員會」,成員應包括政府負責教育、青年及創新科技的官員,前綫老師、學者、工程師、科學家等,緊貼科技發展,並定期檢視現有課程及教學方法。
另外建議在各區設立「創科教育中心」,提供共享教學資源(例如先進器材、專業培訓),以提升同區資源較少的中小學的STEAM教學水平。科技日新月異,這兩個建議旨在為全港中小學STEAM教育適時地引入嶄新科技元素,讓學生、老師及早認識,助力香港培育站在科技時代尖端的本地創科人才。希望教育局今年開始探討其可行性,並建議行政長官把它們納入明年他第三份《施政報告》之內。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