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世界地緣政治波譎雲詭,俄烏戰爭未平,中東烽煙再起。在中美激烈博弈下,香港以往聯通中西的角色備受挑戰。灼見名家將於10月27日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邀請多位星級嘉賓以國際關係及香港機遇為題發表演講,為提升本港競爭力出謀獻策,本社並將部分講者的專訪文章按日見刊。
美國政府全面打壓中國發展,程度幾可用水銀瀉地來形容,戰線遍及貿易、科技,以至金融等領域,而處於中美博弈夾縫中的香港亦處處受壓。由於科技戰對本港創新科技發展的藍圖有着深遠影響,本社為此專訪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邱達根,談談他對未來香港創科長遠發展的看法。
對於美國總統拜登於8月中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投資於開發敏感科技的中國公司,範圍涵蓋人工智慧(AI)、量子計算和先進半導體於軍工的應用,邱達根表示,這禁令出台早有跡可尋,美國政府由禁止向中國輸出高端晶片設備,以及限制中國資本併購或參股美國科技項目,其後國會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的文本都多次提到中國,一個國家立法如此明顯地針對另一個國家是相當罕見。
今次禁令涉及範圍其實較預期收窄,譬如按字面解釋,若投資人能夠證明人工智能是民用就沒有影響,涉及軍工範圍或敏感用途,才會被禁止,而且禁令給予基金某些寬限,包括基金投資人或是基金投資者免受影響,所以真正受衝擊的範圍更加細,但禁令諮詢期距離落實還有一年,屆時條款會否加辣仍不確定,因為這項禁令只是美國打壓中國科技發展的部分組合拳。
邱達根表示,美國打壓中國的用心昭然若揭,已不按國際規章辦事,但重要的是香港做好本份,堅持一國兩制,一方面鞏固既有優勢,包括資金流通、與中國市場的關係等,未來要繼續深化人才庫,以及理順中港稅制的差異,讓香港能夠成為導引資金往內地的創科發展,他相信中國10多億人口的市場肯定還有發展的空間,預計會湧現很多科技獨角獸(資產估值逾10億美元的創新科技公司)。
冀望下一個騰訊或阿里崛起
他表示,現在有些資金退場,若能有其他資金進場,長遠而言仍是有可為,資金最後都是要看回報,他希望政府可以導引更多資金進場,繼續推動內地創科的長遠發展,假以時日希望有下一個騰訊及阿里巴巴崛起。環顧全球科技發展,擁有如此龐大人口,有內地開發團隊的水平,很少國家(像中國)有如此根基,相信國際投資者將重回香港市場,投資者始終覬覦的是有投資機會的市場。
然而,邱達根更擔心美國過去多年打壓中國所造成的心理影響。他指出,對大部分美國投資者或基金,由於不清楚美國會否繼續出牌,對投資中國普遍持審慎態度,其次是有限合夥人(LP,limited partnership)的基金方都要募資,正因為對投資中國有所恐懼而沒有人肯投資,亦難以成立以投資中國為主題的基金,若他們募資有困難,投資中國的基金亦會買少見少,最近所浮現的都是心理影響,他相信大部分美資基金短期內都不會投資中國。
他說,對中國科技市場的影響於禁令出台之前已出現,並非始於今日,自去年這套政策組合拳開始,美國資本已陸續退場,近兩年內地的美資基金已消失大半,對香港自然亦有影響。
美資退場 香港風投受波及
儘管內地風險投資市場並非單單倚靠美資,仍有許多人民幣基金支撐着,但香港風投基金大部分是以美元計價,都需要重新部署,可能投資者是在美國,基金是美國品牌,那麽它們還會投資中國呢?
邱達根稱,過去10多年,這些基金在中國賺大錢,若問基金意願,它們仍然是想投資中國,但顧慮目前的政治風險,很多人會放慢步伐,亦有部分會移師新加坡,所以這些基金需要各自考慮。他坦言,目前要觀察的是美資退場會造成多大影響,發展創科是需要基金支持,全部向政府伸手是不現實,在政府機制下是很難篩選出有潛質的企業。
「專業投資者揀選項目的能力遠高於政府,以前內地專業投資人都是來自騰訊或阿里巴巴,他們也不是政府資助,就可以將創科企業湊大。」他表示,現在基金募資已不能單靠美國投資者,最重要的是香港做好市場推廣,讓更多本地專業基金能募集美國以外的資金。
紅杉一拆三避險成仿效對象
風投基金如何減低風險?邱達根以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分拆中國業務為例,雖然在中國仍保留中文名「紅杉」,但英文名已改為「HongShan」,基金運作與美國業務無關,若基金未來希望投資中國但掛着美國基金品牌,一是通過管理人救助(management bailout)分拆不涉美國的業務,這樣便可繼續在中國募資,否則只有直接投資中國以外市場。
他認為,美國投資者要在歐洲或日本尋求投資機會,長遠來說並非易事,很多投資者並非以政治掛帥,而是以賺錢回報為目標,中國科技市場是龐大的投資領域,只要香港繼續保留資金流通,就能夠養活一班風投管理人及其團隊。無疑,美國是風投基金的發源地,資金實力最雄厚,現在內地市場發展亦初具規模,有很多私人及政府主導的基金,能夠推動這些投資團隊的建立,香港在這方面也要加把勁。
邱達根認為,創立風投基金與創業一樣,成敗非常倚靠團隊的背景和經驗,風投能否投資優質項目,就是看團隊的專業決定,因為風投揀選初創項目,很考驗團隊的專業眼光,對企業的評估,對行業的認識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他指出,目前很多優秀的風險投資者都集中香港,應該開拓更多政府渠道去幫助這些人,香港資金進出自由的好處已經存在,投資內地的法律基礎已經有,香港本身有很多先天優勢,最近立法會通過稅務條例,明確附帶權益不用繳稅,去年確認風投基金管理人的稅務優惠,因此透過風投基金投資內地,以香港為基地也是正常選擇。
另一方面,政府推出導引基金,意味政府可以在這些風投基金作為投資方,可向私人投資者提供誘因,例如減少分紅以達讓利之目的,這樣對推動本港創科發展亦非常重要。
借鏡星洲基金全方位推動創科
新加坡以優惠吸引外資基金,藉此拉動本土經濟或特定科技領域的發展,此政策多年來行之有效。邱達根指出,新加坡投資公司(GIC)不是直接投資項目,而是通過投資其他基金,甚至成立一些母基金,以拉攏更多基金或基金經理落戶當地,這樣可用的彈藥和多樣性都豐富得多。相對而言,香港外匯基金的重點是捍衛港元,它也投資一些海外基金,但純粹以投資回報考慮,與新加坡基金的多樣性相比,顯得較為狹窄。
港府去年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未來5至10年本地創科發展制訂清晰的發展路徑和系統的戰略規劃,邱認為報告提到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數字經濟及新型工業化等範疇都是好的方向,但四個產業領域需要不同政策配合,所以他建議每個領域都要有來自政府不同的支援,分別是人才、資金、土地以及政策優惠四方面,在推動產業方面缺一不可。
邱表示:「以前因為欠缺土地,令香港喪失爭取一些生產性的企業來港投資的機會,新加坡土地面積較香港小,但都有兩成經濟增長(GDP)是工業產出。當地政府過去20年具策略性地重整土地,讓一些科創園區能夠毗鄰工業園區。」他說,這樣做能推動成立創新團隊之餘,亦會有生產設備及硬件基建作為支援,這種軟硬的綜合性組合可以讓團隊不單能從事軟件設計,亦可以參與硬件試產。
邱認為,香港的新田科技城、北部都會區大型項目將會上馬,難得有新土地供應,若香港能針對上述四個領域,包括善用土地,將可吸引一些國際級大企業來港發展,所以未來重點是要提供哪些更好誘因才能吸引公司來港,例如容許藥物、診斷方法或醫療機械在港進行註冊後,相關產品便可通過綠色通道行銷大灣區,這些都是重要的誘因。
深港產業聯動促進創科發展
規劃中的新田科技城有部分土地仍屬私人擁有,要經過較多程序才可回收,土地分布亦較零散,真正可動用的土地資源其實不多,目前可動用的主要是河套工業用地約0.87平方公里,而市場亦擔心,一旦有國際級企業落戶,香港有沒有足夠人才庫滿足需求。
對於河套工業區如何與約3平方公里的深圳福田產業園區更好聯動,今年8月底國務院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為深港科技產業聯動明確政策方向。
邱達根對有關深港聯動規劃出台感到欣慰,如何做好科研或實驗室的項目試點,突破一些科研成果的互認,這方面的政策突破對促進香港創科發展更為務實,這樣兩邊會有實際場景進行互動。
邱達根簡介:
香港立法會議員(科技創新界)、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Innovate for Future(創科未來)召集人、慧科資本聯合創始人及荔園有限公司主席。香港科技類企業投資者,主攻大中華、北美和以色列的投資和併購項目。 早年就讀喇沙書院,畢業於Pepperdine University,並取得工商管理學士學位。
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系列 5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