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近日有擴大跡象,過去幾天以國北部接壤黎巴嫩邊境的戰事轉趨頻繁,以色列宣布撤走該段邊境2公里內的居民,又加強攻擊叙利亞的軍事設施,以防伊朗利用。伊朗預告以方入侵加沙恐令戰火外擴,更會嚴重打擊美國。美國則在外交和軍事上分別明暗出招,力阻戰事擴大,除了宣布出動第二個航母戰門群到地中海外,又私下展開與伊朗的溝通。美國總統拜登訪以撐場,重申要哈馬斯消失,唯同時對以方軍事行動設限,警告以色列勿佔領加沙,同時須有巴勒斯坦建國的路徑。
自1982年6月6日第五次中東戰爭以來,距離今已40多年,大規模的戰事好像暫時止息,但期間以色列、巴勒斯坦的糾紛仍然不斷,這次哈瑪斯成功突襲以色列,對一向自以為無敵的以色列軍,無異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對以色列政府來說,更是面目無光,因此內塔尼亞胡一怒之下,徵召36萬大軍,正準備揮軍進入加沙走廊,加以報復,致志消滅哈瑪斯。17日晚,加沙城的阿赫利阿拉伯醫院(又名浸信會醫院)遭遇嚴重爆炸,死傷500人,慘劇不斷在發生,令人悲痛。有關這場戰事,眾媒體已鋪天蓋地報道。且讓我們從另一角度去探討一下它的來龍去脈。
猶太人的特性
陰陽轉化、物極必反,人心尚私,紛爭不已,自古已然。要明白紛爭的因由與糾纏的癥結,必先從過去說起。猶太人與公元前930年成立以色列王國。208年後被亞述人所滅,此後迦南地區先後被巴比倫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及英國人等統治。直至1948年,最終在美國的支持下復國。在這2000年悠長的歲月裏,猶太人浪跡天涯,散居歐美各國,各自為生存而奮鬥。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窮餓其體膚。也許正因如此,把他們磨練成堅毅不屈、努力不懈、靈活善變、團結力強、警惕性高,為了生存,甚至會自私自利,極為吝惜。他們篤信猶太教,成為核心凝聚力,保有獨特的文化,自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因而很難與各國的文化融和,反而養成一種強烈的排外性。加上連年漂泊,飽受欺凌,於是極度崇尚經濟財富與武力,因為沒有國家作為支柱,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安全感。
莎士比亞的名著《威尼斯商人》把猶太人的劣根性描述的淋漓盡致,多國對猶太人的反感,不無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人民普遍貧困,而在德國的猶太人掌有相對富裕的經濟能力,卻無視當地的民間疾苦,仍過着奢華的生活,對社會貢獻甚少,因此德國人從嫉妒逐漸變為對他們的討厭與仇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拉更進行種族滅絕,屠殺了數百萬的猶太人,這是一宗名聞世界的人類悲劇。
不平等的兩國方案
同情弱者,是人類善良的、悲天憫人的特性,對猶太人悲慘的遭遇,許多人都寄予同情。自1897年開始,散居全世界的猶太人處心積慮要復國,當時的迦南地區正被英國人統治,於是猶太人開始大量移民、投資、買地。至1939年,已有44.5萬移民,佔當地人口三分之一。這些外來移民的經濟條件比原居的巴勒斯坦人普遍優厚,大量湧入的資金與人口,引起當地通貨膨脹與及相關的社會矛盾。英國人管治當局無能,加上猶太人自私的性格,使這矛盾逐步惡化,終於導致日益嚴重的紛爭。
1947年,英國人終於按耐不住,決定放棄管治,把權力交給剛成立不久的聯合國,通過181號議決案,把該地區劃分為兩個國家──阿拉伯國與猶太國。但這議案在美國的影響下,分配極不公平。佔有人口三分之二的阿拉伯,只得到43%的丘陵貧脊之地,而只佔三分之一的猶太人,則得到57%沿海的肥沃土地。因此引起阿拉伯各國群起反對,並於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立國後的第二天,就發動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其中包括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及黎巴嫩5國的聯軍。
其後差不多每隔不到10年,就再次發生中東戰事,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每戰皆勝,繼而不斷蠶食巴勒斯坦的土地,如今只剩下原來約10%。在加沙地帶,只有約300平方公里的地方,卻極度擠迫地住了200多萬人,經濟貧困,絕大部分的人民皆處於貧窮線下,邊境被以色列築起高牆,牢牢困住,猶如身處集中營,經濟不景,生活艱苦,前景渺茫。相對地,以色列卻仍沒有放棄全部吞拼加沙的意圖。正是在這樣絕望的景況下,人們開始感到不得不訴諸武力,因而擁戴主戰的哈瑪斯。
根據報道,80%的巴勒斯坦人支持哈瑪斯,儼然成為當地的管治者。這次突襲,是經過數年的精心策劃,才終於行動。雙方軍力強弱懸殊,雖然明知以卵擊石,但在美國的斡旋下,若沙特阿拉伯等國家跟以色列達成和平協議,則巴勒斯坦人的將來,更沒有希望。正如王毅外長所說:「以色列有了安全保障,那誰來給予巴勒斯坦人的安全保障?」以色列早已被滅國,而巴勒斯坦人在這裏已居住了近2000年,這樣無情的趕盡殺絕,於心何忍?公義何在?
無法泯滅的劣根
猶太人從被滅絕的弱者,蛻變為戰無不勝的強者,令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團結、毅力與優秀的能力。但當他們成為強者後,得寸進尺,無視於巴勒斯坦人的困苦,更把他們迫上絕望之途,那副無情的嘴臉,暴露無遺。若以色列人能夠反思,不忘初衷,多點仁慈與同理心,少點殺戮與蠻橫,相信這些人間悲劇,當可避免,以色列國亦可達至國泰民安。
不顧對方死活,以武力支持的貪婪與掠奪,只會帶來無窮的禍患與紛爭。在中華文化裏,這些都是最顯淺的倫理道德與國際和平相處的基礎。回顧近代西方的崛起,包括美國的立國,皆充滿着通過強權、蠻橫的殘殺與掠奪的歷史,可見人的劣根性,實在無法泯滅!這正是以巴衝突的源頭,而背後的始作俑者,正是世界霸主──美國!
這次剛開戰不久,美國就派遣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到以色列海岸撐場,為的是表示給予以色列無限支持,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其他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群攻。鑑於俄烏戰爭尚未落幕,一波未平,已消耗了大量美國的國力,若另一波又起,根本就無法兼顧。因為他們最怕的,就是若以色列揮軍進入加沙地帶,對無辜平民所造成的傷亡,可能會引起國際公憤。不過,雖然以色列軍暫不進入,單是封鎖邊界,禁止物資進入,在停電、缺水缺糧的景況下,不發一彈,已造成民不聊生的現象,其害已彰!
如今各方正在焦急地觀望,希望雙方有所克制,盡早停火,拯救民生。而以色列亦進退兩難,一心要復仇,雙方有理講不清,如此發展下去,若按耐不住,相信很可能會出現血流成河,兩敗俱傷的結局。而最令人擔憂的,是內塔尼亞胡忽然召集史無前例的軍力,包括海外的後備軍,真有把哈瑪斯及加沙一拼吃掉的意圖!若如此,其他阿拉伯國家,尤其是伊朗,豈能袖手旁觀?
不切實際的想法
據觀察者網報道,當地時間10月16日晚,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接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電視台(IRNA)採訪時警告稱,「抵抗陣線」具備「與敵人進行長期戰爭」的能力,若以色列持續在加沙地帶為所欲為,「抵抗軸心將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採取行動,先發制人」。可見戰事升溫,已是如箭在弦。此際,唯一的出路,可能是中美達成協議,一起努力去制止這場人間悲劇的發生!時間已無多,若不該快行動,恐怕無法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
美國拜登勸喻以色列暫停軍事行動,需要有一個巴勒斯坦建國的時間表,但仍要致志消滅哈馬斯。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一旦想完全消滅哈馬斯,不單機會不大,而且更沒有妥協的餘地,趕狗入窮巷,他們必會拼死抵抗,其他阿拉伯國家亦會相繼加入,最後魚死網破,以色列軍也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傷亡。這次以卵擊石的進襲,他們作為「死士式」的行動,已表明他們的絕望與無奈的困境。
如上述,解鈴還需繫鈴人。關鍵在於以色列及其背後的美國能否臨危勒馬,改變思路,接受巴勒斯坦國的存在,並給予尊重及足夠的生存條件,讓他們能恢復尊嚴地過活。否則,若仍以強者逼迫弱者的態度,相信中東戰爭將沒完沒了,中東人民,包括以色列人,亦永無寧日!
無論是中西文化,都很明白人的價值、「和為貴」與同理心的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做人要有一顆謙卑與仁義之心,同時要有實力,抵禦外侮,方能永保安康:
基督精神:「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抱着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錙銖必較,蠻橫無理的態度處世,只會培育更多的敵人,永無寧日,殘酷的歷史早已給予我們太多的教訓!正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對於身處安逸社會的我們,旁觀以巴衝突,猶如上了寶貴的一課,同時給予我們反思的機會,了解人性與人間悲劇,善與惡,盡在一念間!
註:本文為作者網上節目講稿,影片網址:https://youtu.be/Mi1OCi6Jqa4?si=sn6VdkR2srmjSTM7。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