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說的正是三星堆的出土文物。為何它在中國考古史上是如此獨特的存在?那些充滿想像力及造型獨特的青銅面具、人面像和神樹等的文化基因從何而來?祭祀坑中數以百計的象牙代表什麼?從何而來?三星堆文明果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三星堆謎團破繹
對於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種種謎團,黃家豪博士從考古學的角度逐一為我們解讀。首先,需要知道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盆地成都市東北40公里,是夏商時代的古蜀文明,是從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600年,約2200年,相當於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到春秋中葉。三星堆鼎盛時期是商朝末年,屬青銅文明的巔峰時代,距今3000多年。
公眾對三星堆謎團之一,是縱目面具:粗眉大眼、瞳孔突出、高鼻、大嘴巴,還長有一雙向上飛揚的耳朵,完全不是黃河及長江流域文明慣見的形象。到底它是人是獸?為什麼造型和其他文明如此不同?有什麼作用?
黃博士說:「根據東漢地方志《華陽國志》記載:蜀國第一任君主蠶叢,便是眼睛突出的。三星堆的縱目人面具,有可能是仿照蠶叢的形象而來,是對祖先的祭祀。」他又提及另一件通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人像頭戴高冠,腳上戴鐲,身穿三層衣服,雙手抱持疑似是權杖,具體是什麼仍是未解之謎,但學者估計此人像應是一個集神權、王權於一身、最具權威的領袖人物。
三星堆的謎團之二,是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神樹分三層,每層有三個樹枝,樹枝上有果實,果實上都站立了一隻鳥,共有九隻,樹幹下方還有一條龍,龍頭朝下,身體呈辮繩狀。到底這造型獨特的神樹蘊含着什麼秘密?
黃博士認為這與先秦《山海經》記載的三大神木有關,他說:「從中國神話傳說中,鳥是太陽的象徵,三星堆神樹上的九隻鳥就是九個太陽。因為樹頂已經殘缺,是否還有一隻鳥並未可知,三星堆的神樹表現了人們對鳥的崇拜,即對太陽的崇拜,這棵樹可以說是中國『十日神話』的實體標本。同時也是古人心目中的『登天之梯』,代表了古人的宇宙觀念。」此外,刻有祭祀山神圖案的玉璋及喇叭座銅頂尊跪坐人像,也代表了巴蜀人對山神的崇拜。
三星堆謎團之三,是三星堆出土的大量象牙從何而來?代表什麼?單是一祭祀坑便出土超過120條象牙,數量驚人。
黃博士介紹說:「學者普遍認為象牙是統治階層財富的象徵。至於象牙的來源,有可能是當時本地出產的大象,也有可能是蜀地與周鄰國家甚至更遠地區商貿交易的結果。」情況正如古蜀國位處內陸,卻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近5000枚海貝,可見古蜀國與周邊地區商貿往來頻繁。而大量考古資料亦證明,早在3000至4000年前,蜀地已連接南亞、中亞、西亞及東南亞,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
中華文明的一體多元
對於三星堆獨特的文化意義,黃博士總結道:「通過三星堆的出土發現,證明了偏於一隅的巴蜀地區,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一元,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交相輝映,進而說明長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多樣性。」
不過,他提醒在強調巴蜀文化獨特性的同時,也不要忽略它與中國其他地域文化上的連繫。黃博士說:「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以良渚文化玉石器為代表的玉石製作技藝已經很發達,至商代則以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石最為著名,而三星堆也出土了蔚為壯觀的玉石器群,充份說明了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在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中,以『璋』最有特色,數量也多,形制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文化及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很接近,但它又有三星堆特有的『魚形玉璋』,因整體外形像一條魚而得名。而三星堆遺址也發現了大量魚和鳥造型的器物,這應該與古蜀文化的圖騰、自然崇拜有關,魚形玉璋便是和蜀國第三任君主魚鳧王朝有關。」
然而,延續了2200年的三星堆文明,卻在距今3000年前突然消失了。
「根據史料,巴蜀國最後的開明王朝經12世,最後於公元前316年被秦所滅。但三星堆文化卻以另一種方式,在成都西郊的金沙文化中得以延續。從金沙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中,其中包括30餘件金器。這些金器的鑄造風格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面具基本一致,金沙青銅人像的造型風格也與三星堆青銅人像一致。」黃博士說。
因此,三星堆文化決不是憑空出現的。遠在5500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巴蜀先民在四川茂縣營盤山落腳,慢慢發展為長江上游最具規模的聚落。後來因為氣候驟降,蜀人不得不離開川西高原,來到桂圓橋,再順岷江而下,進入成都平原,從此發展成三星堆文化。
公眾考古學會的願景
2022年初,黃家豪博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香港公眾考古學會,準備在香港普及考古知識,原來他對考古的興趣早在高中時已種下。
他笑着說:「高中時已對中國歷史很感興趣,不過沒條件讀。為了謀生容易,在理工讀輪機工程,畢業後事業發展也很好,並擁有自己的公司。不過,2008年一場金融風暴,令造船、鋼鐵生意一落千丈。」
在人生低谷時期,反而成為了他轉變航道的契機。2010年他直接報讀復旦大學考古博士課程(之前已有MBA銜,並在2019年用了一年多時間旁聽復旦大學考古本科及碩士課程)。功夫不負有人心,黃博士最終可以重尋兒時興趣,畢業後更可以從事與考古有關的顧問及教育工作。
他說成立香港公眾考古學會,也是受高蒙河老師的影響,因為高老師正是推動公眾考古學的學者,著有《考古真好》、《考古好玩》及《考古好好玩》等普及讀物。他認為高老師歸納出中國公眾考古的四種實踐方式:傳媒、教育、活動和展示,對香港公眾考古現狀和發展甚有啟發性。
「在新興媒體崛起的今天,考古節目已較貼近公眾,偏向綜藝類節目,更有與明星互動的真人秀。至於公眾考古教育也多了許多渠道,不管是大學的考古課,還是以公眾為對象的考古講座,內容越發多姿多彩,一些專題講座也很有吸引力。而最新的發展是互動性強的考古體驗活動,中小學生及家長也可以參加。」
「最理想當然是設立考古遺址公園,利用科技的方法,可以模擬遺址現場,令更多有興趣的公眾可以參與其中。」黃博士充滿憧憬地說。
!doctype>課程推介:古蜀文明的瑰寶
講師:黃家豪博士日期:2023年10月11日(上課)、10月14日(導賞)
時間:19:30-21:30(上課)、17:00-19:00(導賞)
上課方式:實體課/Zoom
上課地點:北角英皇道75-83號聯合出版大廈25樓(近炮台山地鐡站)導賞:2023年10月14日(六)17:00-19:00
導賞集合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語言:中文(廣東話)費用:
1. 上課:HK$250(1堂)
2. 導賞:HK$250(1節),另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特展入場券(成人票價:HK$150 / 長者或學生:HK$75 )*凡中小學老師、中學生、大專生、已退休學界校長及老師,均可享有上課及導賞半價優惠。
**報讀全課可獲頒課程證書(如需要)詳情及報名連結:https://bit.ly/3RtvY98
查詢電話:6316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