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廣州參加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電視節目:「師·說」。是教師講故事。基調是「以愛為本」,是一個系列。這次的主題是「創新」。這給了筆者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愛」與「創新」是怎樣一個關係?這裏是筆者想起的幾個故事。以前在本欄出現過,現在串起來卻也讓筆者悟出一些道理。
故事一。筆者1970年在筲箕灣開辦培元英文書院。那時候,筲箕灣還有許多山村──淺水碼頭村、西灣河村、成安村……學校在一幢大廈的閣樓與一樓,只有10個課室。那時候中學派位已經到了小學畢業生的85%,培元收的是其餘15%。中一的新生,有些程度只有小學的3至4年級。一班年輕教師,一方面用了許多創新的辦法,幫助學生迅速提高他們的學業程度,但是也知道他們進入大學的機會不大。不過,大家還是朝氣勃勃,當時提出一個口號,「要讓每一名學生在5年中學裏面,起碼有一次上台給大家鼓掌」,也努力實踐了。大家至今仍然有聚會,師生都記得當年令人鼓舞的許多片段。學校於1979年主動結束(因為周圍已經建立了許多標準的公立學校校舍)。
釋放學生 是最大的關愛
事實上,一共大概800名畢業生,轉折上過大學的不到10名。有在大學總管舞台,有在食環署從一而終,有在地鐵當了站長,有在警察學校當了教官,也有一直是家庭主婦。沒有人飛黃騰達,也沒有人想做人上人,但是他們都度過有意義的生活:沒有失落,也不斷進取。他們沒有被學業上的成績騎劫了他們的價值觀。
這對筆者之後的教育生涯影響極大,是一種難得的啟蒙!回想起來,那是教育專業最廣義的愛──為了學生的一生。
故事二。本欄曾經在本年5月至6月報道過的「真愛夢想」。筆者之所以特別注意這個NGO,是因為在邊遠或者貧困的農村,讀書(正規教育)不會對孩子有什麼承諾──許多連高中都上不了;但是他們就關在效法城市的學校裏面,在種種作業與考試的壓力底下,度過本來可以是燦爛多姿的童年。「真愛夢想」為全國5300多所學校的孩子打開了窗口,開闊了眼界,提供了夢想的空間。學生眼中的未來天地一下開闊了,這也是教育專業最廣義的愛──為了孩子的一生。
故事三。在香港一所小學,校訓是「人人學習,互相關懷」。什麼叫互相關懷?我們常說關懷,有沒有嘗試過關懷的經歷。學校實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在一次教師會議上,教師抽籤成為另一位教師的守護天使,但是匿名,對方不知道。於是每一位教師都會不斷收到不知名的同事送來的關懷──祝賀卡、慰問卡、禮物、紀念品。還會有一些關懷的字條,「你今天對那位學生的處理,真棒!」「剛才那位家長的責難,我也替你難受。」「你看到你今天大概不太舒服,早點放工回家休息吧!」因為匿名,都是真情流露。若干星期以後,彼此相認,非常激動,有些還互抱痛哭。教師這個經歷,是一個學習過程,學習要靠經歷。所以這所學校在她的網頁上,敢於說:「學習及關懷就像空氣一樣,瀰漫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故事四。也是一所小學,教師要學生寫下「媽媽的一個優點」。很多學生覺得很意外,開始有些學生還在搔頭;教師引導之下,結果還是寫下了媽媽的優點。教師根據他們寫的,啟發他們認識媽媽對他們的愛。後來把學生寫的,家長會上給媽媽看。媽媽都很激動,落淚了;感到孩子還是了解自己的,也感激老師讓孩子了解媽媽。教師又請媽媽寫下她們孩子的優點,回頭給孩子看了,孩子也非常高興。回家就覺得媽媽很親切,也聽從了老師的建議,回家幫媽媽做家務……這可以說是親子教育,核心是激發孩子與媽媽雙向的「愛」。別開生面,是創新,但沒有刻意的雕琢;而是讓「愛」自然流露。
學會關愛 是重要的學習
故事五。九龍一所中學,疫情期間,鼓勵學生到地區,尋找為地區服務的機會,學生結果開發了為失明人士服務的一個項目。他們模擬了失明人士的行動和障礙,研究出一套改善他們生活的方案,並且付諸實現,而且在地區設立了一個媒體,宣傳改善失明人士環境的建議。這是「設計思維」的表現,從目標、方案、實踐,都來自學生。核心則是對失明人士的關愛。
故事六。筆者最近在廉政公署的德育刊物《拓思》介紹過,下面抄錄:
周校長是我的同班同學,他做校長的一所官立學校頗負盛名;也許因此把他調到出名難弄的另一所官立學校。到任的時候,的確是一個爛攤子,成績低落不在話下,學生更是目無紀律。大量的學生記過纍纍,而且以記過鬥多為榮。
教師送來一名學生,老師先進了校長室,說:「這可是學生中的記過英雄。校長你看怎樣處理!」
那是一名中二學生,穿了一件幾乎變灰的白恤衫,但是恤衫上面,每一粒鈕子都脫落了;就那麼敞開着。校長對學生說:「你回去把鈕子都釘好了,再來見我。」學生不作聲。「回去請你媽媽替你把鈕子都釘好了,再來見我。」「沒有媽媽!」學生倔強地別過頭說。
校長出去向老師了解,才知道學生的父母是典型的老夫少妻。母親嫁到香港,亦妻亦僕,在家裏沒有地位。父親工作早出晚歸,母親又經常不在家,不知所終。孩子也很少見到媽媽。從小就沒有人照顧。所以他說「沒有媽媽」,是表達非常氣憤的情緒。媽媽不會替他釘鈕子,也是事實。
回到辦公室,校長一聲不響,把學生領到他校長的轉椅上,一針一線替他釘上一顆顆的鈕子。學生驚愕之餘,馬上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忍不住淚流披面!
真正關愛 在於真情流露
這件事在全校迅速傳開,教師和學生都有點驚訝。學校的氣氛馬上開始發生變化。有朋友看了這段故事,認為周校長很有策略;還有認為是一種創新。周校長卻不以為然。「我完全沒有機心。就是看到他沒有父母照顧,我就替他縫了。一面縫還一面對他說:你這麼大了還不會釘鈕子,你校長我小學五年級就懂得了。」周校長完全就是一副淳樸的父母心。這不是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初心嗎?而學生受感動,是因為這是從來沒有感受過的關愛。
重新寫下這六個故事,筆者悟出一些新的感受。第一、宏觀來看,我們的教育政策,我們的學校教育,如果只顧「培養人才」的經濟話語,而不是惦念着學生未來的生命,我們其實沒有盡到我們的責任,那不是關愛。第二、教育的另一面「立德樹人」,不是一種策略,也不能單純從完成任務的角度來看;而應該是幫助學生打好一生的基礎,是廣義的關愛。第三、學校教育裏面的創新,除了為了學生學好知識(包括考好試),更重要的是為他們打開「愛」的天地,給他們的生命接上「愛」的泉源。第四、我們說教育是「人影響人」的事業,「愛」是人傳染給人的。「關愛」的創新,不是一種設計,而是反璞歸真,撥開種種迷霧,允許人性的互相關懷,得到自然的流露。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