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再度委任范鴻齡為醫管局主席,任期兩年,今年12月起生效。據了解,范鴻齡由2019年起已獲委任為醫管局主席。
在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前提下,市民對醫療需求增加,加上醫護人手不足的挑戰,范鴻齡早前在香港大學外科學系Digby Memorial Lecture 2023公開演講,題為”HA,From Success to Victim of Success- What’s Next?”。
范鴻齡認為,香港的醫療系統整體是成功的,實際上是最先進的。「在公共醫療方面,我們擁有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好的醫療系統」。然而,正因為公共醫療系統做得好,才會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了「可持續性」的問題。即是說,這個系統能夠維持下去嗎?范鴻齡還介紹了醫管局為提高服務效率的一些新措施,以下為演講部分內容:
港人均壽命全球最長
根據「彭博健康護理效率指數」(Bloomberg Health Care Efficiency Index),2020年,香港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
范鴻齡解釋,「彭博健康護理效率指數」是根據成果與成本進行計算,成果以壽命長短來體現,60%分數用於壽命。據統計,香港人壽命全球最長,香港是60%滿分。剩下的 40%則用於相對基礎上的健康成本。其中,30% 中的 75% 用於 GDP中用於公共醫療的百分比;另外25%是每個家庭在醫療保健方面的開支。
「眾所周知,醫院管理局收費很低。所以香港在這方面得分很高。」范鴻齡表示,人的壽命我們也是很高的,因此香港才會名列第二。
他指出,香港的醫療實行雙軌制,公立醫院的規則,是任何病人都應該獲得適當的醫療。換言之,公立醫院向所有人開放,醫院不能拒絕治療出現在醫院門口的任何患者。范鴻齡說,雖然私立醫院也提供醫療服務,但只適用於那些負擔得起的人。
醫院管理局在1990年成立。范鴻齡分享了一張醫管局首屆董事會的照片,當中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中間坐着的是首任醫管局主席鍾士元爵士,照片中有3人後來也成為醫管局主席,他們是吳光正、梁智鴻和梁智仁。另外,當時任職中大醫學院的李國章教授也在照片中。
醫管局是「成功的受害者」
范鴻齡回顧20世紀80年代,香港的公立醫院人滿為患,排隊的情況無日無之。1990年,醫管局成立了,從1991年至2022年,醫管局人手增加了135%,但工作量不減反增。住院病人出院人數和死亡人數增加了353%;SOPC(專科門診)就診人次增加了475.5%;普通科門診的人次增幅更達2200%!
他形容醫管局是「成功的受害者」(Victim of Success)。「我們收費低,我們提供優質服務,我們向所有人開放。」他說,醫管局管理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9間專科門診及73間普通科門診,總共有大約30000個床位,大約有 90000 名員工,其中約7000名醫生,30000名護士,其餘是支援人員和行政人員,當中非常重要的是 TCA(病人服務助理)。
范鴻齡指出,香港醫療開支大約佔GDP的7.3%,這是一個大致的數目,涵蓋了公私營醫療。其中約4.4%用於公共醫療,2.9% 用於私營醫療,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今天美國醫療開支佔GDP的18%,甚至以色列也約佔8%。所以他認為香港佔GDP的7.3%在全球範圍內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這位醫管局主席指出, 2019年香港的人口數量約為751萬,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約有132萬人。預計到 2036 年,總人口將增加到約806萬,老齡化人口將從132萬猛增至241萬,而到 2036 年,這一數字更將增加 82%。這就是醫院當局所擔心的事情。
更令人震驚的事實是,女性往往會比男性長壽,活得更久。他說,1971年是女性75歲、男性67歲;到 2019 年,女性 88 歲,男性 82歲。預計到 2036 年,女性可活到 90 歲,男性也可活到85歲。這只是平均值。事實上,今天香港已經有很多百歲老壽星了。
范鴻齡說:「即使在醫院裏,我們的許多患者都接近或超過了100歲,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醫療護理。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令人擔憂的一點。」
人口高齡化、慢性病年輕化挑戰大
他指出,醫管局的挑戰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
范鴻齡說:「我們有一個好的系統,我們治病救人。按照世界的標準,我們做得相當不錯,但能夠維持多久呢?」
他指出,「可持續性」意味着「供給」與「需求」必須均衡,而現在,公眾的期望愈來愈高。大家希望保持低收費,不希望價格上漲,同時又要有良好的服務質量,候診不想等太久,這是公眾的普遍期望。可以預見,公眾的期望值將愈來愈高。
范鴻齡指出,人口高齡化和慢性病年輕化令人擔憂。「我們現在看到30多歲、40歲左右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人,已經開始使用醫管局服務,遠超過上一代。這可能是飲食習慣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但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他說。
基層醫療藍圖 確保供需平衡
為了使「供給」和「需求」平衡,醫管局嘗試控制需求。范鴻齡感謝政府主管部門去年底發表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醫管局會按照《藍圖》分類的患者,提供可持續及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范鴻齡又說,另一個減少需求的方法,是加強預防;最後一個辦法是盡可能騰出醫院床位,但這是個「知易行難」的辦法。他指出,一些高齡病人「無法出院」是因為「無處可去」,原因是沒有足夠的長者住宅供應。
范鴻齡坦言,這個「三管齊下」的策略,「控制醫療需求」和「騰出醫院床位」,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動基層醫健,興建更多安老院。醫管局能做更多的是「分流病人」。
「防止公立醫院的專業服務負擔過重,建立可持續的醫療健康體系,符合醫管局的可持續目標。我們正在做的,是在醫管局的普通科門診(GOPC)實行慢性病管理計劃。這計劃整合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專業,還有糖尿病等,並嘗試更好地控制。我們有新的服務模式,稱為『共同護理計劃』,作用是透過公私營協作,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例如一個病人來到公立醫院、醫管局轄下的專科診所(SOPC),而病情已經穩定下來的,我們會轉介給私家全科醫生,並保證一旦發生任何事情,可以隨時返回醫管局的診所。」他進一步解釋:「因為醫院方面做得很好,病人有信心,往往不願離開這個系統。所以我們說,你不必離開這個系統,但請去看私家醫生,我們資助費用,如果出現任何問題,您隨時可以回來。我們嘗試做這個,看看效果如何。」
醫院智慧化 節省成本
范鴻齡表示,醫管局採用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利用科技提升服務效率。包括過去幾年推出多項智慧型醫院的措施,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病人可透過「HA Go」流動應用程式選擇藥物送遞服務。醫管局正在嘗試向GOPC和SOPC 診所擴展這個服務模式。
他表示,醫院正在採用人工智能幫助讀取X光片、自動檢測骨折等。此外,還有智能護理,目的是減少候診時間,讓更多的病人能夠得到治療。
另外,醫管局引進了護士診所,在醫生監督下工作。例如患有糖尿病,但病情穩定的病人,不需要每次回到專科診所(SOPC) 去看病,可以由護士提供服務。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