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2022年7月1日就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時刻,正值香港風雨飄搖之際。美國為保霸主地位,幾乎用盡一切手段打壓中國。香港自然成為美國阻礙中國發展的棋子。美國終止《美國—香港關係法》,撤銷香港的特殊地位,取消相關商業優惠措施,企圖削弱香港的獨特優勢,打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內部亦存在不少深層次矛盾如貧富差距、公共房屋短缺、勞工短缺、人才流失、經濟缺乏發展新引擎、基層人士艱苦景況所構成的精神健康甚或自殺輕生問題等等。
面對這些挑戰,過去一年,特區政府上上下下都不遺餘力地去尋求短、中、長期的解決方案。經濟發展方面,政府力促科創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公共房屋方面,也採取以金錢換時間的概念去建造簡約公屋;人才流失方面,政府推出「高才通計劃」;勞工短缺方面,政府又制定一系列輸入外勞政策;土地供應方面,交椅洲人工島的1000公頃填海計劃和北部都會區主打項目的新田科技城600公頃發展計劃也全速進行。
看來政府已施展渾身解數去「拼經濟、拼發展」。
港府還要做什麼策略性舉措?
筆者認為,在這些努力的背景下,政府仍可考慮如下策略性舉措:
一、重新檢視深港口岸經濟帶的發展潛質,充份利用「一河兩岸」、「一園兩區」的發展模式,發揮深港深度融合的發展優勢。
二、重新檢視在青洲及周邊水域填海造地120公頃,以及在啟德跑道與觀塘區之間的約80公頃水域填海造地。這些市區貴重地皮可以提供60000人的商住社區以及改善啟德發展區及其周邊的交通布局和城市綠化文娛康樂空間。
三、重新檢視交椅洲人工島的發展參數。建議將公私營房屋比例改為3:7,藉以增加整個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另外,發展內容更可加入康養產業、醫療產業、文化產業、旅遊產業等可以帶動經濟發展的設施,避免辦公和商場的商業部分過於龐大而影響項目財務可行性。
四、修改《收回土地條例》,訂立「特定發展區」的定義為其可載發展有利於香港經濟發展的產業或能形成更佳的土地整合效益的區域,讓政府可以更有效率地收回一些私人土地,更大程度掌握土地供應主導權。
五、在處理違章建築問題方面,對不影響結構安全、消防逃生、環境衛生的已建工程,在認可人士和結構工程師證明其結構安全的前提下,特赦它們繼續存在並要求業權人補地價。
六、引入更開明的私人參建資助房屋計劃,讓有心有力的發展商,收購私人土地去協助政府加快完成興建足量公共房屋的目標。這些政策包括:1、協助發展商收回其他在「特定公共房屋發展區」內的其他私人土地;2、最大程度將私人土地周邊的官地併入「特定公共房屋發展區」;3、為這類資助房屋按照房委會和房協一貫的數據和規劃設計參數制定房型的標準和數量;4、這類資助房屋建成後,交房委會和房協,按行之有效的條件審批和銷售模式出售給合資格人士;5、採取更務實的補地價計算方程式,更實際地考慮發展商收地的成本及運營開支等。
七、立法會7月份通過6條與發展相關的現行法例,以精簡及縮短有關法定程序及時限,從而加快及優化香港的發展建設項目,成績值得嘉許。然而,與發展相關的審批,特別是補地價方面,政府與市場之間仍然存在不少爭拗個案。政府大都採取按「行之有效」機制進行,甚或寧願與業權人對簿公堂,也不願意實事求是地與業權人商議解決分歧的方案。建議發展局建立機制與業界就此類分歧的解決方案務實地尋求共識。
八、檢討與土地發展相關的各專業服務收費準則,讓它們回復過往的「規定收費標準」(Mandatory Fee Scale),避免行業惡性競爭,從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投入這些重要的專業服務行業,維持高質量的行業發展態勢。
以上只是筆者就一些與其專業範疇相關的重點建議,相信社會各界人士也會提出其他建設性建議,集思廣益,共商建設好香港的未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