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23|不一樣院長 陳家亮:從醫最重要把病人利益放於個人利益之上

在香港書展「心靈勵志」的講座類別裏,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的新書分享是最曯目的講座之一,除了分享其新書《吾生有杏3 天涯何處覓吾醫?》外,也分享了他十年院長生涯所遇到的人與事,以及對未來醫療發展的願景。

腸胃科權威、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年輕院長,這些都是對陳家亮的稱呼。在「心靈勵志」的講座類別裏,他的分享是最曯目的講座之一,除了分享其新書《吾生有杏3 天涯何處覓吾醫?》外,也分享了他十年院長生涯所遇到的人與事。

黃金十年 為醫療教育盡心盡力

陳家亮院長亦將於明年卸下院長職務。適逢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成立40周年,在QS世界大學排名亦緊隨香港大學醫學院。如此大幅度的進步亦令主持胡定旭讚嘆,而陳家亮則表示他很自豪香港有兩間名牌醫學院,「香港一個彈丸之地,只得七百多萬人口,能夠同時有兩間名牌醫學院,是值得所有人驕傲。」他同時亦感謝團隊與醫學院畢業生,在他的「黃金十年」院長任期內,合力成就了中大醫學院。

在十年任期間,他竭力改善香港醫療教育,最著名莫過於中大醫學院的環球醫學領袖培訓課程(GPS)現已成為DSE收分最高,盡攪人才的科目。除此之外,陳家亮指他要感謝在場的其中一位人物,便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他是非一般司長。「在2018年,我與前院長沈祖堯有機會會見司長,司長問醫療教育有甚麼需要改善時,我們的答案都是欠缺硬件,那時學生需要在樓梯間上課,此情況是不能吸引更多人才。」於是他要求撥款改善,本以為司長聽完便不當一回事,結果當年的財政預算案中預留了數百億在改善兩間醫學院的配套,亦令中大醫學院得以擴建與增添更先進的器材。

陳家亮指自己最希望培育在體制下人性化的仁醫。又認為醫生要把病人的利益放於個人利益之上,打從心底為病人着想。
陳家亮指自己最希望培育在體制下人性化的仁醫。又認為醫生要把病人的利益放於個人利益之上,打從心底為病人着想。

言傳身教 望培育人性化的仁醫

書展開幕當日恰巧遇上中學文憑試放榜的日子,本屆4名狀元中有3名有志入讀醫學課程。被問到醫學院希望錄取與培育怎麼樣的學生時,陳院長指要先了解香港社會需要甚麼,「香港擁有首屈一指的醫療體系,但不代表員工與病人的滿意度高。」他認為自己最希望培育在體制下人性化的仁醫,「病人的願望很簡單,只是希望在看診時感到被關心與重視,如果可以在短短5至6分鐘裏抽一些時間用眼睛看病人,而非只看電腦,他們其實已感到滿足。」他續指看診的頭3分鐘是與病人建立信任的關鍵,所以希望以言傳身教方式教育醫科生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重要性。而他也很高興能建立一隊有共同理想的團隊,把這種感染力向外伸延。

仁心仁術的稱讚是得來不易,同時亦是一種認同,席間有位中學生問到成為好醫生的條件是甚麼時,陳家亮認為最重要人的心態。「如果是自以為很聰明的人,或許創科會更適合你。永遠要記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保持謙卑的態度學習才是正確心態。」另外他認為讀醫不是為了要別人認同,而是要打從心底願意為病人付出,特別是貧病交迫的病人。最重要的還是要把病人的利益放於個人利益之上,「如果你問我『藝高人膽大』與『仁心仁術』有甚麼分別,我會認為兩者的醫學技術都十分高,但仁心仁術是影容會為病人利益考慮,知所進退的醫生。」

陳家亮亦分享了令他最難忘的個案,「記得十多年前一位八十多歲婆婆因為膝蓋痛而持續吃止痛藥,導致嚴重胃出血,當時當值醫生們不敢為她做胃鏡,因為怕她捱不過。」然而陳家亮考慮病人利益後,決定冒險為婆婆做胃鏡止血,最後婆婆成功康復,亦聽從他的吩咐進行膝關節手術。「至今婆婆依然健在,手術後還周圍遊歷。」可見陳家亮是以身作則,以病人利益為優先考慮,替他們作最好的決定。席間亦有一位讀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說自己丈夫因跌倒後嚴重腦創傷被送入深切治療部留醫,期間遇上了一位用心的好醫生,詳細解答她的問題,事後得知這位醫生是畢業於中大醫學院,她認為香港人能擁有這些醫生是十分幸福。陳家亮聽後表示醫學院能培養這種醫生感到非常驕傲,「令到我無論有多累也要繼續工作,並非因我研究成果有多出色,而是有這些令香港人感到驕傲的好醫生。」

從小不被看好 挫折中學會打不死精神

回望過去,想當一個好醫生,培育更多的仁醫,或許是由他小時候經歷所致。「我想當一個不同的醫生,記得小時從觀塘到油麻地政府診所看醫生,排了三小時,看診時看見了『黑面』醫生,感覺不好受,所以我想當個不一樣醫生。」

不過在香港當醫生從不是件易事,入讀的學生都有傑出的成績,往後更要接受長達13年的培訓才能成為專科醫生。以往陳家亮在訪問中亦提到自己出身草根家庭,當主持問到輸在起跑線的心態是怎樣,陳家亮則指自己是從挫折中成長,「小時候外婆已告訴我是難成氣候的人,當我有機會入讀名校時卻因家庭環境較貧困而不能就讀,到大學時選擇新的醫學院而非百年老店。」即使成為院長,他的路途亦非一帆風順,「雖然成為院長但我沒有管理經驗,也沒有人脈。起初希望改革醫療教育,建立個人化的醫科生教育,不過因我缺乏政治智慧,這種改革被視為洪水猛默。」陳家亮說的就是醫科生「跳級制」,讓入學成績優秀的醫科生直接入讀二年級,把6年學醫時間縮短成5年,當時被指是「搶學生」。

或許陳家亮的人生不是一帆風順,也造就了他「打不死」的精神。「出身草根,所以每件事都要靠自己。而我也沒什麼東西要輸,就是這些惡劣環境,令我變成一個自強不息的人。」

台下座無虛席,除了支持他書迷外,更不乏政府高層,包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醫管局主席范鴻齡、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等。
台下座無虛席,除了支持他書迷外,更不乏政府高層,包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醫管局主席范鴻齡、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等。

非一般醫生 卸任院長續追夢

10年時間飛逝,陳家亮即將於明年卸任院長。在台下有來自中大醫學院學生問道他卸任後的工作。陳家亮表示自己一直想當個不一樣醫生,「未來會專注於創科上,因為這可帶來社會改變。」又會繼續專注於教學上,繼續培訓更多仁醫。

普遍人都會認為醫生專注於病人身上便可,為何仍要堅持走科研的道路?席間前創新科技署署長問及癌症為本港第一殺手,創新科技如何有效運用在醫療上,為病人帶來正面影響。陳家亮指過往十年香港很依賴西方國家的研究,「新的藥物與治療都在西方研究中都指可應用於歐美人士,準繩度高且安全。不過愈來愈多數據顯示那些藥物或治療方法應用於亞洲人身上時,會有不同效果。」因此,陳家亮強調必須要有自己的科研確定西方的藥物與治療是否適合亞洲人使用,以及要有自己的大數據,研發自家產品。

以癌症為例,盧煜明教授以驗血方式,令病人可及早發現及診治早期鼻咽癌;他又以自己為例,主要研究腸道微生態,靠檢驗糞便內的致癌病菌能反映病人患癌風險,經治療後亦能降低患病風險。「所以香港絕對有條件在創科路上成為龍頭,創造新的醫療創科產業。」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