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學科中,哲學給人的感覺可能是最無用的。讀完哲學系的大學生找工作也比較困難,因為讀完法律系可以做律師,讀完建築系可以做工程師,讀完哲學系除了留在大學任教,還可以到什麼崗位工作呢?從這個角度看來,讀哲學似乎沒有什麼用處。「哲學有什麼用?」這是哲學從產生之日起就要回答的問題。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Thales)因仰望星空而跌入腳下的土坑。一個女奴看見哲學家如此狼狽,便嘲笑他,哲學連地上的坑都看不見,還看什麼宇宙?泰勒斯決定要用行動改變人們認為「哲學無用」的思想,證明哲學之功能。
當眾人皆認為橄欖產量一年不如一年之時,泰勒斯卻花低價買斷全部橄欖榨油器。到了明年,橄欖竟然大豐收,家家戶戶都需要榨油,都要用榨油器,結果泰勒斯獲利甚豐。泰勒斯以此告訴希臘人,如只要他有賺錢之意,哲學家可以大賺其錢,只不過他志不在此而已。泰勒斯讓人們不敢再小覷哲學之功能。以今日眼光觀之,泰勒斯是運用天文學知識,預計出來年的氣候適合橄欖生長,橄欖會大豐收,方才成功。他用的其實是天文學。不過,當時天文學並未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是故將其當作哲學的成就也未嘗不可。
運用天文知識 投機獲利
古希臘乃是西方哲學的發源地,古希臘語「哲學」,即「愛智慧」之意。古希臘科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嘗言,他不是一個智者,而只是一個愛智慧的人。「哲學」一詞即脫胎於「愛智慧」。古希臘人稱聰明的智者為哲人,也是指富有智慧的人。所謂「哲學無用論」,是對哲學功能的片面理解,將其視為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誠然,哲學不是一門專門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有專門之用,哲學是解決對世界一般規律的總體看法的,並無一技之長,但它具有世界觀、方法論的總體用處。因此不能說哲學無用。哲學雖然是十分抽象的學問,哲學家不應只是「仰望星空」,也應關注現實,改變現實,促進人類的幸福。
我對哲學素無研究,只是喜歡而已。我對哲學產生興趣,是在讀中四時讀到《毛澤東選集》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開始的。到底人的知識是天生就有的,還是實踐得來的,世界的本質是靜止的,還是不斷變化的,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否充滿著矛盾和鬥爭,新事物是否必然戰勝舊事物,這寃都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在讀中六反覆讀的是楊伯駿的《論語譯注》,把這本書的頁面都翻得脫落,要用膠紙粘起來。
面對逆境 苦思人生
由於面對逆境,令我對人生的意義、價值和命運不斷苦苦思索,由此開始閱讀《孟子》、《象山語錄》和《傳習錄》,希望從中國心學吸取精神資源,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強大力量。事實證明,當我們遭遇苦難,面對逆境,哲學乭以讓我們的內心得到安慰,堅定我們的意志,做到自作主宰,喜怒不致為人所操縱,做到盡人事,聽天命,只要盡力做自己應做之事,成敗利鈍,不必熒懷,這樣就可以保持心境平和,不致患得患失。
現代人由於學習和工作壓力太大,加上生活節奏急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過去疏離和淡薄,一旦遭遇挫折,往往難以排遣心中的痛苦,一旦沒有正面和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橫逆之來,輕則手足無措,意志消沉,重則精神崩潰,自殺輕生。因此,我認為大家在工作繁忙之餘,若能讀一點哲學,不但可以吸取古聖先哲的智慧,而且可以增強自己的抗壓能力,是一件相當愉快的事情。
作者馮天樂為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文學、語言及文化文學碩士(優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專題作者、香港電台節目「講東講西」客席主持、《協進之聲》編委。馮博士曾主持香港電台節目中國點點點:閱讀中國、新城電台節目大中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