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精神病病因 運用情緒管理 打造正向家庭教育──曾繁光醫生專訪

為了贏在起跑線,許多家長忽略了家庭教育也可能導致孩子罹患某些精神或情緒病。研究指出,用較苛刻的方法教育小孩,反而可能會讓他們有較高機會患上精神或情緒疾病。

續接前文:〈認識精神疾病  加強支援與關顧  讓患者走出陰霾──曾繁光醫生專訪 3-2〉

曾繁光醫生形容,「精神病是精神活動『壞了』,不能正常運作,所以患者會表現痛苦,沒辦法正常生活。」精神活動包括:思想、行為、語言、情緒、判斷力等,「任何一種缺失都會引致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是思維、行為與語言『壞了』,妄想的症狀會令他們以為有人會傷害他們,所以會慢慢脫離現實,繼而影響自己甚至他人的生活。」

曾繁光醫生指出,生活壓力是精神疾病的其中一個誘發因素。
曾繁光醫生指出,生活壓力是精神疾病的其中一個誘發因素。

精神病病因是什麼?是否由壓力造成?

「嚴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甚至小朋友的自閉症頻譜、過度活躍症等,全是先天遺傳或患者基因變異而成。」曾醫生指出,「生活壓力是其中一個誘發因素。如果先天有抑鬱的傾向,但生活沒什麼太大壓力或挫折,就暫時不會發病,但當到達某個年紀或環境時,如果持續遇到壓力與挫折,就會激發潛在的發病基因,使腦內製造不合格的神經傳遞物質,令dendrites(神經細胞樹狀突)受到影響,於是開始出現抑鬱、焦慮、強迫症等病徵。」

「先天的基因,加上環境的互動,容易導致或產生精神或情緒的問題。近年的醫學理論傾向將精神病發病歸因於腦部發炎,特別是新冠肺炎的炎症,病毒可以直接攻擊大腦,讓它發炎,這也同時說明為何新冠肺炎康復後,患者仍會情緒低落的原因。」

有些人認為精神疾病好似傷風感冒般常見,曾醫生強調,「嚴重的精神疾病就像高血壓與糖尿病一樣有很強的先天因素,病發時會影響整個身體系統,但康復後便不會對身體造成進一步破壞,可以正常生活。」很多人亦擔心精神病患者用藥問題,曾醫生不建議嚴重精神病患者停藥,因可避免復發,「因為每一次復發都會使患者認知能力下降,所以當急性病發時便要盡快治療,讓病情穩定,然後繼續維持治療,避免讓病情復發。」

先天的基因、環境壓力與腦部發炎亦可能誘發精神情緒病。(Pexel)
先天的基因、環境壓力與腦部發炎亦可能誘發精神情緒病。(Pexel)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降低罹患精神疾病風險?

精神病雖是嚴肅的話題,但曾醫生也分享了幾個有趣的研究。「早幾年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研究者找來一些沒有家族病史的新症患者,研究他們的基因。」結果發現,基因突變的原由,是來自男性製造精子的過程出現問題。由於青春期荷爾蒙的改變,會令男性精子開始分裂,分裂過程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如溫度、幅射、毒素等,當偏差出現便無法修復。「200多年前的科學家已觀察到家中么子比較多腦部病變,此研究亦印證年紀愈大的父親所生的兒子愈大機會患上腦病變。」他說。

為了要贏在起跑線,許多家長忽略了家庭教育也可能導致孩子罹患某些精神或情緒疾病。曾醫生指出,「大約10年前,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研究報告指出,受虐待或常被體罰的孩子,長大後容易產生酗酒、吸毒、暴力等高風險行為,繼而產生人際關係問題,最後演變成抑鬱等情緒及精神問題。」研究指出,受到暴力的兒童,長大後出現各種精神或情緒疾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10至20%。由此可見,用較苛刻的方法教育小孩,反而可能會讓他們有較高機會患上精神或情緒疾病。

醫者父母心,研究報告一出,兒科醫生便提出除了要治好兒童的精神或情緒問題,還要教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降低孩子未來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因此兒科醫生提出了正向親子教育,這個教育是要用肯定、讚賞與欣賞的方法教導他們。當小孩做得好便要稱讚,做得不好要溫柔地解釋,建議孩子可以怎樣做,然後接受他們。」

曾醫生憶述曾有一位校長便用了這種方法教導學生,「有兩位同學打架,校長詢問兩位學生,打人及被打的同學都坦白說出打架及爭執原因。校長最後並沒有責罵他們,反而各給他們一粒糖。打架的同學感到很奇怪,因為知道打架不對,不明白校長為何沒有責罵他們,反而給了他們一粒糖。校長回應他們,表示自己很欣賞他們承認自己犯錯,並且有勇氣坦白,這是誠實的表現,所以值得給他們獎勵。」

正向親子教育可培養小孩的人生技巧。(Pexel)
正向親子教育可培養小孩的人生技巧。(Pexel)

妥善運用情緒管理 打造正向親子關係

曾醫生認為,「教育應是找出孩子的特點,然後再作鼓勵。此舉會令親子關係變好,孩子有問題也會找你傾訴。例如孩子喜歡上網玩電子遊戲,就像我們小時候愛看武俠小說一樣,就算父母責罵,我們仍會繼續看,只不過不讓他們知道而已。」他笑說,「所以我們應該要跟孩子溝通,既然他喜歡上網玩電子遊戲,不如與他們訂立時間限制。這是可以一起商討的,有了共識,一來孩子會明白父母是支持與欣賞自己的,二來可避免發生衝突。」曾醫生笑言「父母被孩子激怒是平常事,所以學會情緒管理很重要,任何時候都要心平氣和,才能讓孩子明白你的關心,感覺到你愛他。」

有些家長或許認為要打罵才能教導小孩。「其實很多小孩知道自己做錯事,不需要父母告知,也不需要詢問他們是否知錯。只要問下次再發生同樣事時應該怎麼做,然後一起想出可接受的方法處理。這種做法可以培養小孩的人生技巧,在未來遇到同樣事情時,他們會懂得處理,解決困難的能力也會愈來愈強,親子關係也會更好。」

曾醫生也提醒父母,情緒高漲時,先要冷靜自己,「因為在憤怒害怕的情緒下,孩子只知道父母在打罵他,反而聽不到你的教導。就像夫妻相處,如果用很重的語氣地跟對方說話,那就什麼也聽不進去,但若很溫柔地說話,對方就會全都接收到,所以是很有分別的。」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不論在家庭或是工作,心平氣和地處理與協調所有事情,定能事半功倍,也可令你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好。

曾繁光醫生專訪 系列3-3

延伸閱讀:

仁心仁術  細談情緒與精神病患──曾繁光醫生專訪  3-1

認識精神疾病  加強支援與關顧 讓患者走出陰霾——曾繁光醫生專訪 3-2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