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

國泰事件反映港人對民族認同南轅北轍,甚至將政治態度置於專業服務之上。國家民族認同的課題須大大重視,否則或會影響未來兩地合作。

國泰事件引起軒然大波,由於它並非三兩個員工一時任性之舉,往大的說,反映香港一些老牌大公司的企業文化,對於中國百年大局影響香港發展範式轉移的轉變,未能追上時代;而香港很多青年,對於國家民族的認同,依然故我。商業機構不能適應轉變被淘汰不足惜,但整整一代香港青年則不能放棄。

年輕人思想活躍、性格張揚,那怕是不羈放縱愛自由,也十分正常;但同一個民族的年輕人,對待一些問題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底線、有一種基本的共識態度。國泰的空乘人員歧視英語說不好的人,其背後的思維邏輯,反映出對民族認同與內地青年南轅北轍,甚至將政治態度置於專業服務之上,這就已經超越是否有自由和員工權利的問題。

3名內地青年對國泰事件的看法

對於內地年輕人的看法,如果只看社交媒體討論區的言論,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網民的說法,很大程度是出於偏見從而流於偏激。筆者為此組織了一個小型對話會,邀請內地3名來自不同城市和年齡層的年輕人,他們都有國際旅遊經驗,就國泰事件座談,以下是對話部分內容(註)。

問:國泰事件中被指的歧視,是基於語言、種族(族內歧視)、來源地的不同嗎?為什麼國泰航空航班上屢次出現歧視事件?

Peter:網上看到的,沒坐過國際航班的可能是政治表態,但坐過國泰航空的,不光是內地網民講他們被歧視的經歷,還有說國語的馬來西亞華人,以及日本人被認為英語不夠好被國泰空乘歧視,而且這些「吐槽」,過去十多年不斷在社交媒體上見到,所以,歧視是基於語言和來源地的因素都有。

問:事件曝光後,內地網民的反應合理嗎?

Bella:大家的不滿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當然是作為消費者花錢買服務結果買來歧視;另外一方面,大家的關注點在於香港網民的言論,它可能背後承載一些國族認同的意義,詰問這種行為是否體現出香港和內地在離心離德?大家對國泰的回應,最在意也是國泰CEO(行政總裁)用普通話作聲明和道歉。

Peter:你(國泰空乘)的所作所為代表了香港同胞,是不是歡迎我們,香港同胞是不是離心離德了,或者是不是能夠用同一種血脈去看待這件事情。

Tony:香港畢竟掛着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前面,那幾個字還是咱們中國,所以大家對她(國家)的認同感,還是屬於咱們同根同族的;既然是同根同族的人,你(國泰空乘)做的這個事情如果不符合咱們這個觀念的話,的確是要被批評的。

問:你們都去過香港很多次,總體來說,你覺得會被香港人歧視嗎?你們英語都很好,你會歧視英語比你差的人嗎?

Bella:很多內地同胞以遊客身分去到香港,他們最直接接觸到的就是服務業從業者。如果接觸到身邊的人,都是以這樣一個不太友好的態度對待我的話,我覺得除了說你的服務不夠專業之外,還會有另外一種感受,就是我在這裏是不受歡迎的,這個態度可能就無可避免地會蔓延至我對於所有香港市民的態度,或者說我對於整個香港的認知,就是我感受到不受歡迎和不友好。

Tony:我覺得如果要讓大家減少這類歧視行為,還是要多溝通、多交流,內地跟香港還是缺少溝通,互相不理解,然後矛盾不斷升級。

Peter:我甚至理解一些香港同胞有這樣(歧視)的想法,他們心中的複雜情緒。我覺得那怕你是在街上對我表達不友好的態度,我都覺得無所謂;但是這種不友好是表現於它整個服務行業的那種不專業性,這個就讓我不能接受。這個事情很大程度會毁掉內地同胞對於香港同胞本來的那種血濃於水的熱情……其實我並不在意你內心怎麼想,我內心對於你可能也會有不一樣,但是你在工作當中,要表現出專業的態度來。

3名受訪者異口同聲說不會因為自己的英語比別人好就歧視別人,因為英語只是交流工具;反而會在海外遇到國人,特別是為不懂英語的老人提供協助。Tony還表示,從業過程中,公司鼓勵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去幫不會英語的人,這也是為什麼阿聯酋航空等外航,要招聘會不同語言的員工的一大原因。

筆者在內地工作生活多年,覺得上述這些年輕人的看法是中肯和普遍的。他們並沒有嚴厲譴責國泰幾名空乘人員的行為,而是以小見大,加上他們過去跟香港人接觸的經驗,得出一個疑問:究竟香港青年是否跟內地離心離德,對來香港旅遊的內地同胞,是否有不歡迎不友好的態度,以及一些服務行業從業員,用自己的看法凌駕於工作之上,表現得十分不專業。

內地青年感港人不夠專業 會影響兩地合作

內地年輕人認為港人不夠專業,很大程度會影響未來兩地之間的合作。香港人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工作環境,來自不同地方和文化背景的人要組隊共同解決一個項目。內地年輕人跟香港人合作,如果難以做到團隊精神,將來香港青年的出路及機會也會受到損害。

香港青年對於國家和民族認同的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必須重視,而且要從細微處研究,才能得出對策。這是一個長遠的問題,目前如何加強內地與香港青年人之間的溝通,已經有很多活動;但如果一些公司或者工會在這方面不採取合作和積極的態度,恐怕事情的發展方向會走偏。

註:Peter,陳先生,在北京一大型企業工作8年;Tony,劉先生,來自福建,曾經在阿聯酋航空公司任空乘員6年;Bella,張小姐,來自深圳,大學3年級學生。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阮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