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史提芬·羅奇(Stephen Roach)最近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引述歐洲央行的研究指出,美國與中國發生地緣戰略衝突,短期可能推高通脹5%,長期推高1%,從而影響貨幣政策和金融的穩定性。
這篇題為〈美國與中國發生衝突的經濟後果〉(“The Economic Costs of America’s Conflict with China”)的文章有如下觀點:
美國與中國進行了5年難以想像的貿易戰之後,財政部長耶倫在2023年4月20日謹慎地選擇了自己的措辭。在一篇內容廣泛的演講裏,她改變了美國與中國接觸的條件,將國家安全問題置於經濟考慮之上。這正式結束了過去40年來一直將經濟和貿易作為中美這一世界上最重要雙邊關係的支柱的立場。在安全問題上,耶倫的立場幾乎是對抗性的:「我們不會在這些問題上妥協,即使他們迫使我們權衡經濟利益。」
接觸是美中關係的「原罪」?
耶倫的觀點非常符合目前席捲美國的強烈反華情緒。《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愛德華·盧斯眼中的 「華盛頓新共識」認為,接觸是美中關係的原罪,因為它使得中國可以隨意利用美國「以交易為中心」的天真心理。在這方面,中國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時的表現就能證明:美國開放了國內市場,但中國據稱違背了效仿美國做法的承諾。根據這個令人費解但被廣泛接受的觀點,美國接觸中國,為後者製造安全風險和侵犯人權打開了大門。美國官員現在決定關上那扇門。
此外,拜登總統即將發布一項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公司針對中國境內某些「敏感技術」的直接投資,如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對於中方有關這些措施旨在遏制中國發展的說法,美國予以否認。就像針對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制裁以及針對社交媒體應用程序TikTok的制裁,此次制裁的理由也是國家安全這一無形的幌子。
美國的理由不是基於確鑿的證據,而是基於對中國「軍民融合」背後不良意圖的推定。然而,美國在自身的安全融合問題上苦苦掙扎,就是分不清到底是自身創新投資不足,還是中國技術真的構成了威脅。
中美擔心彼此構成安全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耶倫的講話表明中美兩個超級大國在某些問題上存在共識。去年10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開場白同樣強調國家安全。由於兩國擔心彼此構成的安全威脅,因此從接觸到對抗的轉變是雙方都在進行的。
耶倫將這種轉變看作一種權衡,這是完全正確的。但她只是暗示了衝突的經濟後果。量化這些後果並不容易。然而,美國公眾應該知道,美國領導人重新思考一種極其重要的經濟關係時,背後的利害攸關是什麼。一些有趣的新研究對解決這個問題大有幫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了一項研究(在2023年4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進行了總結),首先嘗試確定這種成本。該組織的經濟學家通過「慢球化」視角看待這個問題:跨境商品和資本流動的減少,體現在「回流」(將離岸生產帶回國內)的地緣戰略,以及耶倫所說的「友岸外判」上(將離岸生產從競爭對手轉移到志同道合的盟國)。
陣營對抗恐令全球產出減少2%
此類行動導致外國直接投資碎片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美國陣營和中國陣營的形成,長期來看可能會使全球產出減少2%。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將在產出損失裡佔據很大比重。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最近強調,不斷升級的美中衝突可能通過另一種渠道對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基於歐洲央行工作人員的研究,她重點關注衝突導致的外國直接投資碎片化引發供應鏈衝擊之後的成本和通貨膨脹。歐洲央行的研究得出結論,即地緣戰略衝突可能在短期內將通脹推高5%,長期內推高1%左右。隨之而來的是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性的影響。
總的來說,這些基於模型的衝突成本計算,暗示了低產出和高通貨膨脹的滯脹組合──在當今脆弱的經濟環境裏,這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考慮因素。它們與經濟理論相吻合。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以獲取比較優勢產生的收益。外國投資的流入和流出都在尋求獲得類似的收益,從而為在本國市場面臨更高成本的跨國公司提供離岸效率,並吸引外國資本支持國內產能擴張和創造就業。無論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如何不同,美國和中國都是如此這種情況。因此,衝突將減少這些收益。
美國內儲蓄長期不足 藉貿易逆差吸外資
然而,美國存在一個重要的情況:國內儲蓄的長期不足意味着和中國發生衝突後面臨的經濟後果截然不同。2022 年,美國淨儲蓄(家庭、企業和政府部門經折舊調整後的儲蓄)下降至國民收入的1.6%,遠低於1960年至2020年5.8%的長期平均水平。由於缺乏儲蓄,為了推動投資和發展,美國充分利用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特權」,從國外自由進口盈餘儲蓄,維持巨額的經常項目和多邊貿易逆差,從而吸引外國資本。
因此,缺少儲蓄的美國的經濟利益,與其巨大的貿易和資本流動失衡緊密相關。除非美國國內儲蓄出現極不可能的復甦,否則出於任何原因(比如對中國的安全擔憂)損害這些流動性,都不會產生有意義的經濟和金融後果。前方引用的研究表明,這些後果將表現為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率上升,以及美元走軟。
對於已經處於商業周期不穩定階段的美國經濟來說,這不是一個理想的結果。國家安全的權衡不應掉以輕心。但是,也不應盲目接受美國過度炒作安全威脅的傾向。
原刊於中美聚焦網站,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