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內地扶貧紀實獲獎 陳貝兒:鼓勵年輕人走出自己的「無窮之路」

陳貝兒因主持《無窮之路》獲獎。她寄語年輕人,有的是青春的本錢,要打開格局,不要人云亦云,想想自己希望探索哪些地方,擴闊職業路徑。

大眾眼中的陳貝兒是一名娛樂節目主持人,但她也有關心社會時事的一面。除了是一家綠色社會企業的總監,2021年更涉足紀錄片,擔任《無窮之路》的主持人,紀錄中國的扶貧工作,因而獲中央電視台選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香港理工大學上周邀請她出席公開講座,與學生分享拍攝紀錄片的心路歷程和個人成長經歷,鼓勵他們為勇於探索世界。

本着求真 了解村民心理

2020年,中國宣布以精準扶貧為目標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引起無綫電視拍攝紀錄片的念頭,並邀請陳貝兒擔任主持。當時,中國的成績足足比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定下的目標提早了10年,令外媒嘩然及質疑。本着傳媒人「求真」的一顆心,她認為不能單單相信宣傳或報道,因而答應了這個請求,希望將內地貧困人口真實的一面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個細小的5人團隊,在3個月內走訪了6個省份,最終剪輯成12集紀錄片。

當中每一個案例都十分深刻,她指出,尤其是位於四川涼山州、俗稱「懸崖村」的阿土列爾村,是一個典型的「極地搬遷」例子。在以前,村民要用3至4小時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往返家中取水或上學,在搬遷至山下,現在上學則只需數分鐘路途。她驚覺,一個對於城市人十分基本的需求,對於村民來說是多麼的奢侈,而親身感受是遠不及看十多篇新聞報道來得那麼將心比己,了解他們在遷村前後的辛酸。

城市與鄉村的生活天差地別,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訪問更是難上加難。陳貝兒指出,誠信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縱然她與村民之間存在隔膜,但簡單一個握手或擁抱足以融化隔膜。她又自言以真心待人,不會刻意套話,加上團隊人數少、沒有劇本,才得到村民信任,讓他們說出心裏話,得到採訪需要的材料。「我承諾了他們不會加鹽加醋,所以彼此間像朋友般交流。」

陳貝兒指出,親身感受到村民日常生活的辛酸。(節目截圖)
陳貝兒指出,親身感受到村民日常生活的辛酸。(節目截圖)

世界太大 未知事太多

新華社報道稱,該村整體搬遷後,青壯年可自願留在懸崖村參與旅遊項目的開發。陳貝兒形容,這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十分聰明」,她指出,除了保留原有的農業外,遷村後的土地被發展為旅遊項目,「將知識灌輸給村民」,讓他們轉型增加收入。她又提到,內地寧夏長年被視為荒漠之地,但經過農業專家考察後,發現土壤適合用來種植葡萄,結果得以發展紅酒產業,令人難以想像,體驗到中國發展「一日千里」。

她認為世界太大,仍然有許多自己未知的事情,對世界的好奇心驅使自己接下了這個工作,希望「當我的眼睛是鏡頭般拍出來給大家了解」,會堅持下去。陳貝兒提到,收到工作電話時那一瞬間的心態是煩厭還是感到另一個見識機會而興奮,足以斷定自己的工作是否值得繼續下去。

講座吸引近500名理大教職員、學生、校友及中學生等出席。
講座吸引近500名理大教職員、學生、校友及中學生等出席。

青春有本錢 勿人云亦云

由以往擔任娛樂主持到走訪海內外拍攝紀錄片,陳貝兒自言有幸踏足了30多個國家,見識了不同文化,「這是錢也買不來的經歷,即使辛苦也值得」。她寄語年輕人,工作不是求安穩而是基於使命感,在應徵前最好先找到「原動力」,才能在工作路上推動自己、整個社會往前走。

她認為,香港有「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獨特優勢,加上有的是青春的本錢,年輕人要打開格局,不要人云亦云,想想自己希望探索哪些地方,擴闊職業路徑(career path)。「如果不相信我說的話,歡迎自己去探索一下內地不同地方。」她也歡迎帶年輕人重新走訪紀錄片中的地方,讓他們感受一下他人的生活。

她形容人愈年輕愈有復原能力,不妨多跌跌撞撞,這些經歷會成為未來人生的支柱。

被問到年輕人應該如何面對壓力,她提及在攀爬懸崖村時,有村民叫她看看風景有多美,令她了解到,無論前路多麼艱苦,也要學會活在當下,「有欣賞風景的心態」,寄語年輕人不要只顧着衝,學會平衡工作與生活(work-life balance)。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