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有銀行接連出事,但聯儲局上周三仍決定加息四分之一厘。過去一年為對抗通脹,聯儲局接連9次加息,令聯邦基金利率到達4.75%至5%的區間,是2007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
美急加息致銀行接連倒閉 觸目驚心
受加息潮衝擊,4家銀行在短短11天內接連倒閉,可謂觸目驚心。第一家是Silvergate Capital Corp.,有說其出事原因是加密貨幣受重創,拖累這家銀行。由於要急於出售資產應付恐慌的客戶提款,Silvergate在3月8日宣布計劃關閉,並開始清盤工作。
接着出事的是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該行在3月8日宣布,計劃出售22.5億美元股票,原因是投資組合出現重大損失。消息傳出後,該公司股價暴跌60%,遭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
第三家出問題的是Signature Bank。它在3月12日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大的銀行倒閉事件,該行也是因涉及加密貨幣令客戶感到「不安」,觸發擠提。聯邦監管機構公開表示對該行領導層失去信心,並接管該行。
第四家陷入危機的是港人熟悉的瑞士信貸集團,該行在上周日(3月19日)終於得到瑞銀集團(UBS)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瑞信的困境皆因受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爆倉」拖累,又涉及與金融界人物Lex Greensill交易而導致數十億美元損失,最終令這家有167年歷史的著名銀行走入歷史!
可能出事的還有First Republic Bank,它的信用評級持續遭下調,近期股價跌至歷史低點。目前有11家美國的銀行投入了300億美元試圖挽救,但市場看來已對它失去信心。
這一輪銀行危機,「主流」分析都認為是美國在短時間內急速加息所致。有「女股神」稱號的Cathie Wood聲稱,加密貨幣不是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破產的元兇,聯儲局加息才是!她批評聯儲局過去一年的「暴力加息」令風險投資「乾塘」,客戶大量提取存款,銀行無力應付,最終倒閉。
美國從極寬鬆的貨幣政策,到加速收緊連番加息,只是短短3年之間的事。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經濟活動陷於癱瘓,聯儲局為救市開啟了無上限的量化寬鬆,市場流動性泛濫,科技企業受惠,得到大量融資,出現了一股科技熱潮,一批又一批科技股上市集資。納斯達克指數亦從2020年4月的7000幾點,一路上升至2021年11月的1.6萬點。
科技企業得到大筆資金,於是把現金存入銀行;銀行大量購買美債,但因期限錯配,在息口逆轉、由近乎零息到聯邦基金利率飈升至近5厘時,銀行終於出事。
由寬鬆到緊縮,聯儲局首要考慮的是美國經濟榮枯,其他都是次要。然而「美元霸權」的威力,令聯儲局息率政策影響遍及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1979年7月聯儲局把聯邦基金利率從10.5% ,上調至1981 年6 月的19.1%,結果美國國內通脹由1970年代高峰,回落至1983年的3%左右,但卻令全球經濟陷入一場大衰退。
據國際金融協會統計,自聯儲局今輪加息周期開始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已連續5個月出現投資組合資本流出,創2005年以來淨流出最長紀錄。亞洲國家特別是出口導向經濟體或低收入國家,將面對更大的金融風險。
聯儲局激進加息,會否引發另一場金融風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也是因為美國大幅加息、美元走強,令資金從亞洲新興市場流往美國。結果泰銖首先「爆煲」,其他亞洲貨幣相繼崩盤,多個亞洲國家經濟受到重創。很多人擔心,歷史可能重演。
國際市場幾次危機 禍源或多或少都在美國
然而,經過25年生聚教訓,亞洲新興市場已經變得更成熟、更有經驗。多個亞洲國家都具備財政實力,並採用彈性匯率制度,它們都安然渡過了2008年金融海嘯引起的資本流動及金融市場震盪,區內市場基本穩定,貿易盈餘且不斷增加,增強了抵禦金融市場波動的能力。
即使如何做足防禦,「美元霸權」仍足以左右國際金融市場,當前一輪加息亦如是。近半個世紀國際金融市場爆發了幾次重大危機,「禍源」或多或少都來自美國──濫發美元、天文數字的國債,都為金融市場埋下定時炸彈。然而一直以來,美國的貨幣政策依然故我;近年更因地緣政治衝擊,美國把金融武器化,一場金融戰已如箭在弦!
中美爆發貿易戰,美國在科技領域全面封殺中國,另一手在「金融戰場」也蠢蠢欲動。2020年美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報告指,美國投資中國市場,會為美方帶來國家安全風險。報告逐一分析了股市、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公共債務等投資工具,認為都暗藏風險,建議美國資本與中國公司諸如軍工企業等逐步「金融脫鈎」。
他國試圖擺脫美元束縛 似乎醞釀成形
俄烏戰爭爆發,美國及其盟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並凍結了俄羅斯央行、俄國商人及官員合共超過3300億美元的資產!金融武器化,已成為美國對外關係的一個殺手鐧。要跟美國抗衡,必須避免在金融戰方面處於下風。跟美元「疏遠」(很難脫鈎)、建立非美元基礎的金融體制,遂成為中國、俄羅斯及某些國家的努力目標。
有人認為「去美元化」仍遙不可及,但美國債務膨脹失控、財政紀律蕩然、聯儲局只着眼美國利益,加上近幾年中美和美俄關係急轉直下,擺脫美元束縛、走一條更獨立自主的金融路線,似乎正在醞釀成形。
中國與阿拉伯合作峰會討論雙方構建能源合作,包括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平台、開展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成為雙方合作的重點討論方向。過去中國官方口徑仍然不願正面挑戰美元地位,如今內地媒體都不斷討論石油人民幣、去美元化等議題。中國要抗衡美元霸權的意向,看來已十分明確。
其他去美元化的行動,還包括巴西和阿根廷決定推進有關南美洲共同貨幣的計劃,希望可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此外,土耳其也一直倡議撮合中亞聯盟;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也曾經計劃推出單一貨幣,但媒體報道指由於美國反對,故此一直未能成事。
除了貨幣,還有結算系統。美國和歐洲主導的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在地緣政治日趨緊張之下,也成了金融戰其中一個戰場。結果中國自行拓展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系統(CIPS),該系統在2018年開始對外推廣,至今已接入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此外,俄羅斯也推出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統SPFS ,歐盟則推出INSTEX系統,它們的主要功能都是要繞過SWIFT,規避受它「控制」。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推行匯率改革,人民幣「間接」跟美元掛鈎(即所謂「軟掛鈎」,soft peg),兩種貨幣的息率升降大致同步;到2000年開始即逐步分道揚鑣。這一波美國不斷加息,但對中國影響不大,人民銀行反而因應內地經濟疲弱而減息。
國家推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作用獨一無二
2008年金融海嘯徹底暴露了美國金融監管鬆懈,「有毒」的金融產品充斥市場;當危機爆發後,聯儲局就狂印美鈔救市。結果美國自己得救,全球卻要為它買單,不少國家已開始對美元離心。2008年之後,美國「只顧自己」的貨幣政策並無改變──只顧自己沒錯,但以美元霸權的威勢而完全不承擔任何國際責任,也就難怪其他國家要疏遠美元了。
中國去美元化、搞石油人民幣,相信已下定決心,一場金融戰勢所難免。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國策下,香港的作用無可取代,甚至是獨一無二。從這個角度看,香港金融市場仍大有作為。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