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暖化危機愈來愈受各界關注,但制定一套清晰的環境、社會與管治(ESG)的披露指引卻非易事。由於各地區的監管機構要求有異,評分機構亦各有商業考慮,對相關數據的理解不盡相同,令企業難以適從ESG披露標準。
本社為此訪問香港恒生大學何善衡博士銀行及金融學教授暨ESG研究中心主任鄭子云博士,從ESG基本概念,香港可以扮演什麼樣角色,以至未來綠色金融發展的大方向,為大家深入淺出地解畫。
順帶一提,鄭子云教授在本社今年6月12日舉行的第五屆財經峰會暨ESG大獎頒獎典禮擔任評審委員會主席。
問:什麼是ESG?
答:ESG 3個英文字代表着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及管治(governance)。在商業行為中,企業管治的概念已經存在很多年,有不少研究文章都認為,可持續性發展(sustainability)的商業行為對公司有正面關係。
2006年聯合國發布一份題為”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UN PRI)報告,提出將ESG 3個非財務指標融入與傳統評級體系一併考慮,讓企業投資者評估一家公司價值,可能體現更大回報,亦即是seeking alpha(跑贏大市的額外回報)。
ESG integration將重要ESG信息納入揀股票的參考指標,以改善客戶投資組合的長期財務成果。ESG信息屬於非財務性,聽起來有些抽像,究竟有哪些指標可以用來評估企業價值。
對於這問題,過去十多二十年,不少公司及研究機構發布了學術文章,討論管治(G)的指標,這裏不作贅述;但在環境(E)及社會(S)方面卻提出了新看法,以環境為例,有大氣的碳排放、水資源污染、酸雨等各方面,每個範疇都有清晰的硬指標,雖然這些是非金融數據,但都可以科學方法量化。
反而,最主觀及最具爭議性是社會責任方面。
如何界定一家公司履行應有的社會責任,例如推動員工認識歧視行為,又或是公司提供更多僱員福利,設立托兒服務、讓員工可在家工作,避免他們舟車勞頓,無疑這些都是有用的軟性手段,但要量化效果,需要多些公司一齊深入探討,提供更多數據,才可清楚了解什麼是社會責任。至於其與股票價值的關係究竟有多密切?這方面需要更多研究。
問:ESG有好表現的公司,是否投資回報會跑贏其他公司?
答:現時不少投資分析員都推介一些ESG或者環保概念的股票,究竟在ESG披露有好表現的公司,投資回報會否跑贏其他ESG表現差的公司,這問題具有爭議性,值得深入探討。
根據學術研究、或是與企業和投資者分享時所得的主觀判斷,據稱可能有約五成機構投資者和資產管理人(asset managers),相信投資ESG概念股會帶來正面回報,但要強調,沒有人能確認這個關係的存在和關連度有多大。
譬如說,企業在提升ESG多一倍投入,回報能否就增加三成,沒有人會作出這樣的斷語。
第二個企業通常會問的,就是如何評定ESG的表現?
當一件事成為主流,便有不少人會出蠱惑、鑽空子,公司會盡量誇大在ESG和綠色金融的表現,但實際上未達到其吹噓的程度,這是所謂漂綠(greenwashing)或ESG washing行為。由於市場人士很難分析真假,令市場訊息混亂,要分析ESG披露水平與投資回報的關係更加有難度。
至於哪些是greenwashing、哪些是ESG有好表現的公司?這個有待分析員及資產管理人能有效地釐清。
問:財爺陳茂波在今個財政年度批出150億港元零售綠債的發行計劃,反映港府對綠色金融的重視,你認為香港這方面進度如何?
答:在我眼中,綠色金融是ESG行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環境(E)便需要綠色金融去推動,我絕對相信金錢力量(power of money)可以用來做好一件事,但想深一層,當我們發行綠色債券籌集資金,必須投放在綠色或ESG相關項目上,若然未能落實這點,推動綠色金融可能只是一個口號,一個形式。
雖然香港被喻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少上市公司落戶香江,新股集資額連續多年榮膺冠軍,但真正推動香港經濟。為港人提供就業,以及在港註冊公司數目,都是以中小企最多,因此,我認為香港對非上市中小企的綠色金融,以至相關人才的培訓,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目前中小企不單面對經營環境轉差的困境,需要融資時也不懂如何向銀行申請綠色貸款,這方面有需要給與教育支援,令中小企更掌握如何向銀行呈報ESG數據,銀行可以讓其客戶知道若披露做得好,不但可以批出綠色貸款,甚至在貸款方面提供更多優惠,這樣才能實際幫助香港大部分企業的生存。
問:在幫助中小企方面,港府近月推出商業數據通,滙豐即時跟進推出中小企貸款服務,港府還可以哪方面幫助中小企?
答:在這方面我提出兩點,第一點就是兩三年前香港推出虛擬銀行(Virtual Bank),虛擬銀行的商業模式實際考慮到如何善用大數據,並將之融合在銀行向中小企貸款程序上,能夠應用更加科學性數據去精準了解中小企的還款能力。
但另一樣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協助中小企申報數據,如果中小企的商業數據不清晰,實際上都好難取得銀行貸款。
由於立足灣區的企業大多屬創科及實業一類,如果香港能夠在灣區推動綠色金融ESG數據的科技化,香港在大灣區便可以做領導角色,所以第二點的總結就是Fintech X ESG,要實行ESG的科技化。
通過電腦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建構一個大部分中小企可以低成本及高效的模式使用ESG數據,若連他們的持份者(stakeholders)都可以使用,這樣將可建立一個很好的ESG生態。
問:中港商貿關係緊密,香港若要在ESG披露融入科學性元素,會否需要參考內地ESG披露方式?
答:這是個好問題,但會遇到兩項挑戰。第一項挑戰就是,當我們披露ESG數據,有否需要較為本地特色的標準。
現時香港的ESG標準參考美國及歐洲的制度。由於各地區情況有異,不要說香港的中小企,就算是大公司要落實歐美標準亦有難度,我的看法是,這樣的高標準對本地公司不太公平,所以,先要釐清香港公司需要披露哪些ESG數據,由港府加上大公司去推動一個有本土特色的ESG標準。
第二點是當這個本土標準推出後,需要港府或者大公司共同推動一個簡單化平台,讓中小企能夠將數據上傳至平台上,就好像現時信貸資料庫的信貸評分(credit score),例如要知道這家公司的環境(E)評分,可以在它的行業抽樣100家公司,每家公司的碳排放或社會參與(social engagement)度,便知道它達到哪個水平,如果做到這樣國際、亞洲或者大灣區的ESG標準,便能夠肩負起領導者角色,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問:Tesla掌舵人馬斯克曾經抱怨被剔出ESG指數組合,但另一家油公司雪佛龍卻可以留低。事實上,人們對ESG概念仍有很多誤區,可否為我們釋疑?
答:這是問題非常具爭議性,無論是學術界和企業都未能給出完滿的答案。
這個問題實際是問,當我們表揚一些ESG表現好的公司,須否申明它處身行業有沒有造成污染,或者ESG指標在某方面達到絕對標準。
如果有這樣的絕對標準,所有行業如石油及化工行業便不能獲得獎勵,原因是以現時科技水平,這些行業無可能在生產過程將所有污染物「清零」,那麼問題便會出現。
如果你不對一個壞孩子作出獎勵,它便不會慢慢變好,壞孩子都需要鼓勵!所以我認為,如果一些易造成環境污染污的行業,例如石油和鋁礦開採,若然行業裏龍頭大哥添置很多設備,致力減低污染,有這樣的進步而不獲得嘉許,我對此也不太贊成,因為你損失一個推動行業更加權衡地跟隨龍頭去減低污染的做法。當然,如何做是社會最終決定,讓結果說明那個是最佳方案。
問:碳信用(carbon credit)對推動企業提升ESG有何正面作用?香港在碳信用交易可以扮演什麼樣角色?
答:對於這問題已有不少討論,記得去年我主持一個ESG及Fintech峰會論壇,當時邀請兩位嘉賓,一位是港交所聯席營運總監及股本證券主管姚嘉仁(Wilfred Yiu),另一位是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Peter Yan),兩位不約而同都讚成未來ESG需要與科技掛勾,又討論到碳信用在港的發展空間。
我作為對談環節的主持人,聽到兩位專家的分享,他們都認為香港建立碳信用交易所絕對是好主意。雖然內地已成立多個地方級別的碳交易所,但出現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是數據的可靠性。
當A公司宣稱它減了一噸碳排放,B公司也如是說,它們的數據是否可靠?因為有可能是虛報或錯誤量度,那麽問題就不在碳信用本用,而是有沒有一個獨立第三方認證機構去核實你所說的一噸就是一噸,如果沒有清晰指引,碳信用的產品便很難在全世界通行,你只能在中國某條村做碳交易,在歐洲就做歐洲企業的碳交易,若你要做全球化標準,現在離這個目標好遙遠。
假設我們制訂了一套好科學化的標準,(就算不能全球通行),那麽退而求其次,可否在區域做碳信用的交易?例如亞洲、大灣區,對於香港在碳交易市場能否擔任領導角色?我認為技術上無難度,但要盤活金融市場,要有一些投機者提供流動性,只有人買而沒有沽,便難以造成買賣
若有流動性提供者(liquidity provider)出現,一定有相應的衍生工具,包括ETF、期權及期貨,如果只有減碳排放的公司參與交易,沒有投機者,便很難推動碳信用市場健康發展。
問:ESG的認證及評級已發展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香港有沒有機會成為這兩方面的中心角色?
答:我覺得機會一定有,但暫時我並不太樂觀。
香港始終缺乏環保方面的專業人士,這要修讀化學、環保工程,香港在這些學科的畢業生不多,可能內地的條件更為優越,擁有更多工業大學的畢業生,所以從整個大灣區、以至大中華地區,香港可以做一個協調角色。
要完全倚靠香港本身的人材資源、軟硬件及法律配套,就算延攬包括具專業水準的認證公司等不同參與者,短時間未必能有成果。
問:中國致力減碳排放,香港可以如何配合國家政策?
答:讓我收窄問題,討論焦點是香港如何在綠色金融方面配合國家政策。
因為S與G暫時並非中國主力推動的範疇,反而在綠色金融或者碳氣候等E方面,內地國有企業或大公司已知要符合哪些標準,它們跟隨的是內地標準,當這些標準指引出台,如何量度它們,香港在這方面便有角色扮演。
香港優勢在於公信力,始終香港制度與西方接軌,有專業人才,無論法律及培訓人材等方面,相對內地而言,香港有領導地位,所以在教育、建立標準、建立資料庫及評估工作等方面,香港肯定可以擔任龍頭角色。
2022年灼見名家傳媒首度舉辦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架構(ESG)企業大獎頒獎典禮,2023年邁向第二屆,本社希望通過專業評審制度,甄選出具公信力的企業ESG大獎得主。活動現正接受報名:https://www.master-insight.com/?p=332861
!doctype>鄭子云教授簡歷:
香港恒生大學何善衡博士銀行及金融學教授,並擔任ESG研究中心及商學研究所主任。醫院管理局公積金計劃投資委員會的成員,參與管理約為682億港元(截至2020年3月)的投資組合。積極從事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和綠色金融研究,還獲得了與ESG和金融服務相關的各種研究資助和贈款,總額超過800萬港元。現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商學小組(自資學位界別)成員。曾任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成員及退休基金受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