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過還是過,我們都已經不太執着。總而言之,不論如何社會都開始復常了!
過去3年的疫情,有的家庭出現子女與父母相隔異地,每天抱着懷念的心情,希望能盡快與家人相見。有的家庭因為疫情每天都困在家裏,朝夕相對,造成不少的家庭衝突與相處問題。復常在即,這都是不少人的心願,未知我們經歷了這足足3年難以預測的疫情後,可會有所反思?可會更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疫情後的反思
曾經有人說過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孩子在15歲前,父母要好好珍惜每一刻與他們相處的時光,因為成長了就要放手,讓他們展翅飛翔,然而最影響着孩子放膽高飛的就是他們的童年……」
隨着個人的月歷漸豐,又感受到時光飛逝,眨眼間子女就成長了!究竟身為父母,最要緊的是什麼呢?
對筆者而言,就足信仰(因為筆者是一個基督徒)。我首要重視的不是學業,而是要認識上帝、跟隨上帝,讓上帝成為生命的指引,這就是生命教育。由於是次文章不是分享個人的信仰經歷與家庭的生命(信仰)教育,因此筆者暫不詳述,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分享一些經歷這3年疫情後的體會:
一、 身為父母,切勿性別定型,能做的就去做。
由於疫情,不少父母都經常待在家裏,因此父母的角色與過去的都會有所改變。其實教養孩童,不要角色定型,育兒更沒有爸爸和媽媽的界限。
父母本身都有不同的性格和愛好。在現今社會只要是各人都能夠做的事,誰做也可。只要是誰較有興趣或相對是強項的,誰也可以承擔多些。因此,父母誰該做甚麼不是一個特定的界限問題,反而是父母與個人喜好有更密切的關係。誰愛做飯,就誰去做,讓家人能感受到這份美滿。假如個人習慣是熱愛保持整潔,不能容忍一點混亂的,就應以身作則外加上承擔起教導的責任,與孩子一同定立家規,身體力行培養孩子這方面的美德。若在性格上是善於處理衝突的,就應擔當循循善誘的角色,在孩子與兄弟姊妹產生衝突時加以勸道和解說,令孩子明白發生衝突時應如何面對衝突。假若有性格外向的父母,就可以多帶子女外出,陪他們從中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
給予耐心 讓孩子成長
二、父母的耐心。
為了要培育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必須具備耐心。以疫情時期為例,不少的家庭問題都是因為父母以自己的能力和標準去要求子女有相關的能力與速度。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父母要花不少的心力與耐心等候及陪伴他們成長。假若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做得慢,家長不應只叫他們「快」,亦不可把「不明白他為何慢」常掛在嘴邊。父母應該花上時間,陪他一起,了解他慢的原因。
我們都不能在子女身旁一輩子,只有在他們還年幼時,我們才可以有較多的機會循循善誘,因為當他們長大時,他們也會有他自己的想法,青少年期的子女亦未必受落「循循善誘」的一套方法。因此,父母要珍惜還可以用耐心循循善誘子女成長的機會。然而要留意的,耐心與循循善誘並不是替他們作出決定與安排,更不是做了他們應該要做的事。或許,至少你可以反思,當孩子做錯功課,你會否為求快一點幫他擦掉他寫錯的字呢?這是他的責任?還是你的責任呢?
三、父母言行舉止,讓孩子耳濡目染。
疫情期間,了解到不少高小學生與父母在相處關係上都出現了緊張的情況,箇中不乏是子女的「不服氣」。就其中一些例子,可讓大家更易了解父母言行的重要。
小明(化名)爸爸經常提醒小明不要在床上看手機,然而小明爸爸經常也是。
小麗(化名)媽媽經常提醒小麗疫情間要注重衞生,然而小麗媽媽在家卻沒有清潔雙手就直接拿取零食。
小輝(化名)爸爸在疫情期間經常提醒小輝要早點安睡,可以小輝爸爸卻是很晚仍用手機與朋友聊天,瀏覽社交平台。
這一切都看在孩子眼裏。
總結
或許疫情期間造就了不少家庭相聚的時間,但若不留意一些細節,亦可能會造成家庭的緊張與壓力。教養孩童並非易事,但可以是樂事。我們都需要用心去建立每位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