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則「dik5多」、「dik5咁多」確可說成「dit5(孔氏所謂「顛入聲」)多」或「dit5咁多」。何以有似現象?道理是語音學上所謂「同化」的現象。在「dik5多」一詞中,「dik5」原本的舌根塞音韻尾「k」受「多」的舌尖塞音聲母「d」影響而變成舌尖塞音韻尾「t」。「所謂同化是說兩個不相同或不相似的音位連接或靠近在一起讀的時候,相互影響而讀成兩個相同或相似的音位。……例如普通話『麵』[miɛn]、『包』[p u],連讀時為[miɛm p u],舌尖音[n]被雙唇音[p]同化,成為[m]。」(張世祿、楊劍橋《音韻學入門》)就是說「dit5」只是一個音變結果,實際上它原本是「dik5」;所以不能以「子列切」的「尐」為「dit5咁多」的「dit5」的本字。何況「子列切」粵音是「dzit5」或「dzit3」而不是「dit5」(顛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