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928年起在河南安陽市殷墟遺址的考古發掘,確定了3000年前的殷商王朝歷史為信史。而在1963年於陝西寶雞市發現的西周銅器何尊銘文上,有「宅茲中國」一句話,是「中國」名詞在考古上最早的出現,指的是「天下中心」洛陽。最早的中國,是60年前考古學家在洛陽平原一個名為二里頭村莊所發掘出來,歷史更早的華夏族群一座大型都邑遺址,是為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
不斷開放和學習的中國
數十年來,中國考古學家與海內外中國歷史學者,都在積極研究華夏與中國的歷史形成與發展。近10年來,疆域、族群、宗教、周邊、文化和認同等話題,更成為學者討論熱點,被稱為「何為中國」、「何以中國」的問題(註1)。
按照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於公元前3000至2000年,一個以洛陽平原為中心(所謂「中原」)的華夏族群與周邊族群,在文化、種族、宗教、物品和技術上的交融相當密切,並向四周擴散,與更多不同族群融合匯聚。秦漢時代以天下格局不斷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直到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各種異文化參與鑄造中國文化。
隋唐時的中國已成為一個胡漢混融的文化共同體,而來自印度與西域的佛教更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唐代的「天下」沒有邊界,而是把不同族群與不同文化融合成一個多民族的「中國共同體」。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不斷開放和學習的群體,不斷吸納新的人群及其文化。這個過程當中,自然也包括武力衝突與大大小小戰爭。
兩次「西學東漸」
歷經朝代更替,到了大清帝國末期西方列強入侵,出現李鴻章所說的「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挽救中國、追求富強之道,知識分子在清末到「五四」期間,紛紛介紹和學習西方先進文明,是為近代中國第一次「西學東漸」啟蒙運動,而徹底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西化」思潮在開始時曾一度成為潮流。由「啟蒙」到「救亡」,由「改革」到「革命」,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果是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取代了同是來自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而主導中國。
新中國建國後,毛澤東藉他的「以階級鬥爭為綱」思想,開展了連綿30年的政治運動,文革更幾乎徹底滅絕傳統文化,並令中國經濟陷於崩潰邊緣。文革結束後以經濟建設為重心,自1980年代開始,鄧小平啟動的「改革開放」,全國上下學習西方現代文明,留洋熱潮興起,文化學術交流頻繁。西方各個領域大量的知識、技術和經驗傳入中國而被吸納、消化及使用。由「再救亡」到「再啟蒙」,是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西學東漸」啟蒙運動。
中國積極吸納和消化了相當多的西方現代文明元素,並「內在化」成為中國現代文明的部分,這包括五四時期提出的「賽先生」(科學,即西方的科學文明),因而促使中國的科學和科技突飛猛進,以致在一些領域領先西方;但「德先生」(民主,即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制度)仍受到官方批判。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終於由「站起來」到「富起來」,並正在「強起來」。同時執政黨意識形態轉變,希望促進傳統文化,凝聚人心,強化民族認同。1997年,江澤民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中首次公開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目標。2011年中共17屆六中全會公報,提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發展中國先進文化。此後習近平講話和官方文件更經常頻繁引用古代中國經典語句,融入中共執政理念,及重新強調為社會道德價值。中國知識群體亦熱烈討論和研究傳統文化,新儒學興起,有關中國經驗、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意見紛紜。
中共二十大報告進一步號召: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且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正如一些學者指出,中國從來就沒有自外於世界,今天的中國是處於一個古今中西的交匯所在。二十大報告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這四方面的詢問也應該包含下列問題──
(1)如何能夠發揚中國文化的獨特傳統,保持開放學習的胸懷,繼續吸收和消化各種外來文化優良要素,避免出現極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2)西方文化除了在科學和科技方面有毋庸置疑的先進性之外,在哲學、社會科學、藝術、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是否仍有可以繼續為中國式現代化參考借鏡之處?
(3)中國社會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在自由、民主、人權、公義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範疇(註2),現時顯得各走各路、背道而馳,是否沒有可互相參考和理性探討的中間地帶與共享空間?中國應如何優化處理有關言論自由、個人權利、集體利益和國家安全之間的兼顧平衡關係,令人民群眾信服及支持,並與其他文明找到互相借鑑和共通之處?
(4)參考3年來中國應對新冠病毒的政策例子,是否應深入研討將來如何更好地處理以下的辯證關係:民主與集中、尊重科學與口號掛帥、維護人民性命與保障經濟民生、人民群眾實况及感受與官僚式的嚴厲管控、海外與中國在抗疫經驗上實事求是的比較、向國際開放與只着重國內抗疫等等?
(5)各級政府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惡性政策循環,「一有問題就控,一控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就控」,因而引致高昂的國家和社會成本代價。是否應繼續按照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國家和地區治理上確立審慎穩重的決策機制,保障科學性、聽取不同意見、考慮周到、循序漸進及充分估計成本效益?應是「治大國如烹小鮮」,還是如一些網民說的「治大國如烙大餅」?
(6)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共產黨執政的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是否應讓人民有一個自由寬鬆、心情舒暢、可表達不同意見的社會環境,而不是過度管控和嚴酷封禁?是否應考慮更多採用仁政愛民、寬厚待民及相信人民的管治之道(「王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7)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何為法治中國?如何能夠落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諾言?
(8)如何能夠真正落實「學術民主、藝術民主,鼓勵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等推動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的元素(註3)?
(9)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地處理好它們與疆域內,特別是邊疆的各個民族和一國兩制下有其獨特性的小社會的關係?中國如何能夠建立起令海內外中國人和華裔人士都認同和讚賞的現代中國文明?
(10)中華文化由上古發展到現代,具有其中國特殊性。在現時美國政府和傳媒推動對中國的負面認知與洗腦戰略下,如何能促使西方世界人民較客觀和全面了解中國現狀及文明復興概念?
何為香港?
在香港的我們,亦應努力了解中國由傳統文化到現代中國的發展過程──何為中國?另方面,香港已進入一國兩制的新階段,我們也應詢問:何為香港?筆者將在下篇文章與讀者討論。
註:
- 有關古代中國及何為中國的論述,見許宏、葛兆光、許倬雲、許紀霖等學者著作
-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表示「我們真誠呼籲,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 中宣部長李書磊文章〈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2022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
「何為中國?何為香港?」系列 4-1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何為香港?──時代之問與中國之問〉
!doctype>